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理论

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理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派研究:甲寅派、国粹派、学衡派等诗人诗学思想及其在新文学中的影响。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派主要指与新文学自由诗派形成批评对话关系、对传统有着较深认同的诗歌流派,主要包括甲寅派、国粹派里、“南社”部分成员、学衡派、新文学阵营中的“新格律诗”,他们也主张对旧体诗歌进行局部变革,但有着与新文学派迥异的“新诗”观念。本书系统考察了这些具有古典主义色彩的诗论家的诗学思想,全书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旧派”中的“新诗”理论,包括“诗界革命”重镇梁启超在五四后的诗歌改良思想、“南社”诗人胡怀琛的“新派诗”观念以及学衡派的诗体改良思想等,二是新文学内部“古典派”的新诗文体建设构想,如朱光潜、梁实秋、闻一多等,三是总论古典派“新诗”理论的若干文化或文学症结,如辨体意识、循环时间模式、中庸之道的世界观方法论等对其诗学思想形成的作用与限制等等。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梁启超“过渡期”的“新诗”文体观

第一节 “过渡期”概念及“调和”文体策略的提出

第二节 诗体疆界的拓展与音乐元素的借助

第三节 新体典范:“旧风格”与“新意境”的统一

第二章 胡怀琛的“新派诗”观念

第一节 诗歌本质“辨正”:“情感”与“音节”

第二节 文体特征:诗文之别与诗歌之辨

第三节 诗歌的中外、古今之分

第四节 新诗体“建设的根本计划”

第三章 学衡派的“新诗”文体观

第一节 “诗辨”传统与中国“诗界革命”

第二节 诗、文之辨与“新诗”文体属性

第三节 “音节”与“新诗”格律

第四节 中外之辨与新旧之辨

第五节 “诗界革命”中的“常”与“变”

第四章 朱光潜的新诗节奏理论

第一节 “中国新诗失败,就因为它没有形式”

第二节 “诗有固定的音律,是一个传统的信条”

第三节 “诗是情感的语言,而情感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

第四节 “新诗人的当务之急,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

第五章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

第一节 从新诗“形式的失败”到“揣摩”与“新诗的前途”

第二节 汉语诗歌的格律原型

第三节 诗词格律即“第二心理系统”,质疑“自然的文学”

第四节 “戴着镣铐跳舞”

第六章 梁实秋的新诗文体观

第一节 “把理性作为最高的节制的机关”

第二节 新诗与散文、音乐及绘画之区分

第三节 诗的新旧以及民族属性问题

第七章 林庚的新格律诗论

第一节 “诗乐一体”与诗歌节奏的“本体化”

第二节 “字思维”与新诗的“普遍形式”

第三节 唐诗趣味与“语言的诗化”

第四节 林庚新格律论的内在困境

第八章 古典派“新诗”文体观及文化根脉

第一节 “诗文各有体性”与“诗有固定的音律”

第二节 钟摆论与诗体发展观

第三节 “中庸之道”与“调和”的文体变革策略

第四节 常与变;模仿与创造

第五节 “公度体”与“新诗”之“模范”

第九章 “时间的政治”与古典派诗学发展观

第一节 循环时间模式与古典派诗歌进化观

第二节 线性时间模式与胡适等人的文学进化观

第三节 两种时间模式的相遇以及循环史观对于直线史观的修正

第四节 “时间的政治”与古典派文学观的“保守”性质

第十章 “文”与古典新诗派的价值导向

第一节 现代古典诗派与古代“文”之传统

第二节 “音节”与古典派对于“普遍形式”的痴迷

第三节 “字本位”与古典派的白话诗批评

第四节 “文”传统与古典新诗派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附件

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理论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赵黎明。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理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既有关于比较文学的个案研究,又有整体述评;既有对比较文学热点问题的质疑与回应,又有方法论问题的批评与建构。
现代中国经典作家阐释 电子书
以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为总体参照,介绍了中国文学史上几位代表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 电子书
这是一部具有自觉学术追求和学术品格的现代文学史教材。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电子书
本书由“现代”烛照与史乘重释、历史个案与文学典型、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三编组成。包含: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之经验、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勾践形象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嬗变等11章内容。
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启蒙实践研究 电子书
展现新文学创作的各种现代性实践形态,剖析新文学批评的现代性实践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