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新动能培育(中国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新动能培育(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省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综合竞争力是衡量一个省域或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能否占据优势的关键因素。

内容简介

省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中国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就必须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全书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旨在从总体上评价分析2014~2015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揭示中国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优劣势和变化特征,提出增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省域经济战略决策提供分析依据。第二部分为分报告,通过对2014~2015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方向。第三部分为专题分析报告,专题报告开辟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新动能培育”这个话题,分别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塑、中国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深入追踪研究了省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附录部分,收录了本书关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情况和各级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以及2014~2015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为广大读者进行定量化分析提供数据参考。

作者简介

编者李建平,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副主任、主任,经济法律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现任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带头人,福建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与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的学科负责人。兼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方法论、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撰写、主编学术著作、教材60多部。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八次获得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得二等奖,还获得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其专著《<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获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颁发的第七届“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他是福建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前言

Ⅰ 总报告 Ⅰ General Report

B.1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价报告

一 全国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评价

二 全国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

三 全国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四 全国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五 全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六 全国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七 全国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八 全国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九 全国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十 全国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十一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十二 2014~2015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启示

十三 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

Ⅱ 分报告 Ⅱ Departmental Reports

B.2 1 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1 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2 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3 2 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1 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2 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4 3 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1 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3.2 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5 4 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4.1 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4.2 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6 5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5.1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5.2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7 6 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6.1 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6.2 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8 7 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7.1 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7.2 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9 8 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8.1 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8.2 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0 9 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9.1 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9.2 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1 10 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0.1 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0.2 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2 11 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1.1 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1.2 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3 12 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2.1 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2.2 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4 13 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3.1 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3.2 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5 14 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4.1 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4.2 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6 15 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5.1 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5.2 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7 16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6.1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6.2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8 17 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7.1 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7.2 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19 18 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8.1 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8.2 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0 19 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9.1 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19.2 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1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0.1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0.2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2 21 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1.1 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1.2 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3 22 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2.1 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2.2 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4 23 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3.1 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3.2 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5 24 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4.1 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4.2 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6 25 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5.1 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5.2 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7 26 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6.1 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6.2 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8 27 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7.1 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7.2 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29 28 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8.1 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8.2 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30 29 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9.1 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29.2 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31 30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0.1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30.2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B.32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分析

3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具体分析

Ⅲ 专题分析报告 Ⅲ Special Reports

B.33 专题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塑研究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积极进展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着力点

四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对策思路

B.34 专题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生态环境优化研究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区域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分析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生态环境优化的切入点和重点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 环境保护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B.35 专题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困境

四 当前中国区域产业转型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B.36 专题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一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二 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方向

三 创新驱动我国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困境

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区域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B.37 专题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研究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格局的转变

二 中国区域对外开放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方向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我国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成效

四 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我国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Ⅳ 附录 Ⅳ Appendix

B.38 附录一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B.39 附录二 2015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

B.40 附录三 2015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主要经济指标数据

B.41 参考文献

B.42 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子库介绍

法律声明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新动能培育(中国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建平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新动能培育(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供给侧改革、低碳并购与经济增长 电子书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首次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企业低碳并购新模式,系统构建了反映供给侧改革要求的低碳并购理论与实证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并购新思想,开辟了并购研究的前沿领域,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填补了并购理论研究的空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5) 电子书
本书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效果、园区循环化改造进展、循环型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是首次对我国国家层面物质流分析进行了理论方法探讨及应用实践;选择循环经济发展任务重、难度高的重点产业,对其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评价,并针对各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重点关注我国再生资源领域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废钢铁、废旧塑料、废旧轮胎再生利用和再制造领域的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解决收入增长和分配差距问题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学术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论界定和划分标准,提出以“收入”指标为特征来对辽宁省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依据和可量化标准。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电子书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新常态阶段过渡,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曾经隐藏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显露。这不仅导致了短期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从而威胁经济稳定运行,而且阻碍了结构调整从而影响到经济长期发展。因此,主要从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对与新常态阶段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进行改革或调整,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重大经济任务之一。本书就是围绕供给侧改革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系统深入的
农业供给侧改革:平台经济爆发新势力 电子书
《农业供给侧改革平台经济爆发新势力》详细解读了农业B2B电商、农产品B2C电商、生鲜电商、预售与众筹、互联网+休闲农业等,帮助互联网+农业相关从业者玩转新农业,优化我国粮食的供给效率、质量和结构,实现农产品供给两端的高效连接匹配,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打造农业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