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语言学考察研究

内容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的语言学考察研究(编号:19YJC740002)本书聚焦语言接触,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并辅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采用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方法,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汉语与周边语言的相互借用和影响;另一方面从民族学角度解析语言所折射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总之,在民族交往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语言接触,又从语言接触反观历史,宏大叙事与细节考证相结合,相得益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从语言文字学角度研究吐鲁番出土文献的一部力作

凡例

绪论

第一章 吐鲁番地区历史沿革与民族构成

第一节 吐鲁番地理条件

一 地形

二 气候条件

三 重要交通地位

第二节 吐鲁番历史沿革

一 车师国至高昌郡时期

二 高昌国及唐西州时期

第三节 吐鲁番及周边地区的民族构成与变迁

一 吐鲁番地区的民族构成与变迁

二 吐鲁番周边地区的民族构成与变迁

第二章 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的文献学考察

第一节 政治交往及客使往来

一 高昌国与北方诸族的交往

二 高昌国与西域诸国及中亚地区的交往

第二节 商贸往来

一 高昌国及唐西州对外来胡商的管理

二 高昌国及唐西州对外来胡商的馆舍供应

三 高昌国及唐西州的胡汉商人贸易

四 高昌国及唐西州的货币流通

第三节 民族杂居

一 田地房屋四至

二 共同生产劳作

三 多民族家庭

第四节 双语人和译语人

一 高昌国和唐西州的双语人

二 高昌国和唐西州的译语人

第三章 民族交往与吐鲁番出土文书对音研究

第一节 吐鲁番及周边地区民族语言概况

一 印度语族(雅利安语)

二 伊朗语族(中古伊朗语)

三 突厥语族(古突厥语)

第二节 汉语突厥语对音分析

一 所使用的对音材料

二 古突厥语特点及汉语翻译特点

三 从突厥语的汉字译音看汉语声母特点

四 从汉语声母看汉语突厥语对音规律及突厥语特点

五 突厥语尾音的汉语对音分析

第四章 民族交往与吐鲁番出土文书借词研究

第一节 汉语的周边语言借词

一 突厥语借词

二 粟特语借词

三 波斯语借词

四 印度语借词

五 其他语言借词

第二节 汉语与周边语言的合璧词

一 宗教类合璧词

二 生产生活类合璧词

三 商业类合璧词

第三节 借词特点及吐鲁番地区多元文化解读

一 借词的语言学分析

二 吐鲁番地区民族交融及多元文化解读

第五章 民族交往与吐鲁番出土文书语法研究

第一节 表完结的动词“了”及阿尔泰语动因

一 吐鲁番出土南北朝时期文书中表“完结”的动词“了”

二 南北朝时期南方汉语中表“完结”的动词

三 南北汉语中“完结”义动词使用的对比分析

四 “了”动词用法的阿尔泰语动因

第二节 中古汉语新兴虚词与周边语言关系考察

一 新兴虚词与周边语言关系考察

二 虚词新用法与周边语言关系考察

第三节 汉语语法受外族语言影响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法受外族语言影响的原因

二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法受外族语言影响较小的原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曹利华。

得书感谢您对《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族体、语言与政策:关于苏联、俄罗斯民族问题的探讨 电子书
一部带你全面了解俄罗斯民族的作品。
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 电子书
自1928年迄今,殷墟科学考古发掘已有九十年的历程。其间积累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包括数量庞大的骨、角、牙、蚌器。本书共选取200余幅照片,分门别类,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所选器物或为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的礼仪性用品,或为形态多样、功能齐备的武器,或为看似普通却实用性强的工具,还特别选取了骨器制作工具,此外还有少量甲骨、动物遗存标本等。借此,希望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殷墟骨、角、牙、蚌器制作和使用的面貌,以及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明清女性文人研究:以明清文坛“冯小青现象”为例 电子书
本书围绕明清之际的冯小青其人其事及产生的“冯小青现象”,讲述了明清时代女性文人创作的社会背景、女性文人的创作发展、男性文人对其创作的认同与赞扬。
文明兴衰与犹太民族: 文明互鉴的视角 电子书
一项前所未有的“思想实验”,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福建畲族村落文献:文书契约卷 电子书
本书内容:契约文书是古代乡村经济、社会实践的最基本、最翔实的载体,编织起乡土社会的多维网络,维系着官民之间、族群之间、村落之间、宗族之间、家庭之间、个体之间的盘根错节、异彩纷呈的人文关系。契约文书覆盖于历史尘埃,封存于时空囹圄,他们在构筑自身的思维路径与创造各自的学术文本中成为可资倚重的推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