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内容简介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要构建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关键是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体系。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国家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北美的“CBE”模式等。德国“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具有学校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英国的“三明治”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北美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强调教师应该重视学,而不是重视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指导的方式、方法和指导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核心是“教、学、做”要有机地结合,本书的研究成果能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保障支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推动实践教学价值取向转型,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理论、方法、措施与路径,解决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世纪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大学和中世纪大学发展启示

第三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理论

第一节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

第二节 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理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第四节 多元智能理论

第四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第五章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第二节 英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瑞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节 三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第一节 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OBE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实践教学要素与建构原则

第四节 牢固树立实践育人观

第七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第三节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第八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设计

第一节 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

第二节 国外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附录A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

附录B 普通高等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是2021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跃。

得书感谢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人才培养:全面培训体系的数字化搭建 电子书
一本人才培养实战指南,手把手教你如何培养人才。
公民权利救济基本理论与制度体系建构研究 电子书
本书就公民权利救济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分类、历史演进、基本原则、理论基础和主要价值,不同各类的权利救济之间的比较,以及国际人权公约框架下的公民权利救济问题进行了思考,最后对我国公民权利救济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2016) 电子书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本书主要收集和梳理2015年话语体系研究领域相关文章,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归纳为“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与话语体系创新”、“人文视野中的话语体系建设”、“经济理论实践与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等5个专题。
低碳发展下环境治理体系理论创新及法律制度建构研究 电子书
本书基于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中国低碳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专注于企业微观整体系统管理的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模式,进而全面系统地构建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为中国环境治理研究提供了从国家全局视角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整体安排的、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模式。
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的兴起谈起,介绍了此思潮兴起的学术与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