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研究分析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内容简介
全书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为目的,按照“理论基础—生成机理—现实背景—现状考察—创新路径—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系统阐述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依据,探讨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教学创新路径。
本书力求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说服力不强、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好、影响力不大、导向力不够”的教学问题,形成“增强说服力、提高吸引力、强化感染力、扩大影响力、强化导向力”的教学创新“五维”模型,达成增强亲和力提升针对性有效性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真信”“真学”“真懂”“真爱”“真用”。
作者简介
作者佘远富,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现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扬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江苏省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与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绪论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四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教育亲和力的思想资源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注重亲和力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心理学中关于亲和力的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
一 人际吸引理论
二 情绪情感理论
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内涵与构成要素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基本内涵
一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内涵
二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辩证理解
三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构成要素
一 说服力
二 吸引力
三 感染力
四 影响力
五 导向力
第三章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历史演变与生成机理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历史演变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最初形成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深化发展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断提升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全面跃升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机理
一 生成前提:提升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二 生成重点: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三 生成关键:强化践行途径的系统性
四 生成基础:加强队伍建设的实效性
五 生成保证:优化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
一 世情:时和势总体有利,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 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
三 党情: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迎来新机遇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新挑战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
一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遵循
第四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
一 世情国情在“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
二 教学体系在“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变”
三 教学方法在“变”,教学规律与原则“不变”
四 教育理念在“变”,思想性、理论性教学要求“不变”
五 教学主体在“变”,针对性亲和力教学目标“不变”
第五章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现状研究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调查基本概况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与基本结构
二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三 调查样本的信度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存在问题分析
一 师生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整体评价
二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认识层面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塑造层面
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层面
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层面
五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导向层面
第六章 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说服力
第一节 跟进式教学素材:创新理论进教案
一 因时而进讲好中国理论
二 因事而化讲好中国故事
三 因势而新讲好形势政策
第二节 移动式教学场域:红色理论常宣讲
一 丰富红色理论宣讲内容
二 红色理论宣讲的线上线下联动
第三节 本土式教学案例:榜样典型上讲台
一 榜样典型的内涵及教育作用
二 榜样典型进思政课的融入路径
第四节 嵌入式教学专题:廉政教育进课堂
一 以“理”服人:阐明廉政发生机理
二 以“文”化人:讲好廉政教育故事
三 铸“魂”育人:坚守廉洁自律初心
第五节 渗透式教学体验:红色精神进血液
一 打造实境课堂:开展红色景点教育学习活动
二 创设情境课堂:营造红色文化教育体验氛围
三 回归生活体验:实现红色精神教育场域迁移
第七章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吸引力
第一节 “转识成智”打造研究性教学
一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 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步骤
三 研究性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二节 “构境说法”打造情境化教学
一 情境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 情境化教学的情境构建方式
三 情境化教学的具体步骤
四 情境化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三节 “教学相长”打造互动式教学
一 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 互动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三 互动式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四节 “自助选单”打造模块化实践教学
一 自助选单式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 自助选单式实践教学的模块设置
三 自助选单式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 自助选单式实践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五节 “互联网+”打造数字化教学
一 “互联网+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 “互联网+教学”的主要特征
三 “互联网+教学”的具体形式
四 “互联网+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八章 健全践行体系,强化感染力
第一节 专业思政,全过程推进“习得”
一 优化思政课感染力,提升全流程形态
二 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十大育人”体系
第二节 学科思政,全课程促进“提升”
一 讲好每一门课程的“思政道理”
二 提升课程思政感染力
第三节 校园思政,全方位推动“转化”
一 彰显“人”主体地位
二 彰显“环境”活态地位
三 彰显“制度”保障地位
第四节 校外思政,全社会落实“践行”
一 把实践性原则融入思政课教学
二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三 建立健全“校外思政”体系长效保障机制
第五节 环境思政,全天候渗透“育人”
一 提升教学环境的育人功能
二 增强生活环境的育人元素
三 浓厚自然环境的育人氛围
第九章 加强队伍建设,扩大影响力
第一节 夯实根基,提高职业影响
一 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
二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
三 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吸引力
第二节 立体培养,提升学识素养
一 完善建设机制,全面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
二 完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
三 完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
第三节 涵育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概念
二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三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第四节 把握技巧,优化语言艺术
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二 高校思政课教师语言艺术存在的问题
三 高校思政课教师语言艺术的提升路径
第五节 强化培育,涵养深厚情怀
一 思政课教师深厚情怀的基本内涵
二 思政课教师涵养深厚情怀的价值意蕴
三 思政课教师深厚情怀的涵养路径
第十章 优化教学评价,强化导向力
第一节 多元监控,长效性构建教学评价机制
一 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二 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三 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第二节 多维奖励,立体化构建教学激励机制
一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二 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激励机制
三 构建教学激励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多措并举,有效性开展学生网上评教
一 学生评教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
二 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 网上学生评教的显著优势
四 网上学生评教的组织实施
五 网上学生评教的结果处理
第四节 多管齐下,科学性推进教学督导工作
一 在体系构建上宜“综”不宜“单”
二 在队伍建设上宜“专”不宜“兼”
三 在职能定位上宜“实”不宜“虚”
四 在督导内容上宜“广”不宜“狭”
五 在督导方式上宜“疏”不宜“堵”
六 在信息处理上宜“快”不宜“拖”
第五节 多力共进,系统性实施思政课程评估
一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评估的基本原则
二 高校思政课程亲和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程亲和力评估系统的设计
四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程亲和力评估的实施
附录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现状调查(学生卷)
后记
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是202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佘远富。
得书感谢您对《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