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

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研究分析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内容简介

全书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为目的,按照“理论基础—生成机理—现实背景—现状考察—创新路径—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系统阐述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依据,探讨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教学创新路径。

本书力求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说服力不强、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好、影响力不大、导向力不够”的教学问题,形成“增强说服力、提高吸引力、强化感染力、扩大影响力、强化导向力”的教学创新“五维”模型,达成增强亲和力提升针对性有效性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真信”“真学”“真懂”“真爱”“真用”。

作者简介

作者佘远富,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现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扬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江苏省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与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四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教育亲和力的思想资源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注重亲和力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心理学中关于亲和力的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

一 人际吸引理论

二 情绪情感理论

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内涵与构成要素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基本内涵

一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内涵

二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辩证理解

三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构成要素

一 说服力

二 吸引力

三 感染力

四 影响力

五 导向力

第三章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历史演变与生成机理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历史演变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最初形成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深化发展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断提升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全面跃升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机理

一 生成前提:提升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二 生成重点: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三 生成关键:强化践行途径的系统性

四 生成基础:加强队伍建设的实效性

五 生成保证:优化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

一 世情:时和势总体有利,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 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

三 党情: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迎来新机遇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新挑战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

一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遵循

第四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

一 世情国情在“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

二 教学体系在“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变”

三 教学方法在“变”,教学规律与原则“不变”

四 教育理念在“变”,思想性、理论性教学要求“不变”

五 教学主体在“变”,针对性亲和力教学目标“不变”

第五章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现状研究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调查基本概况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与基本结构

二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三 调查样本的信度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存在问题分析

一 师生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整体评价

二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认识层面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塑造层面

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层面

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层面

五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导向层面

第六章 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说服力

第一节 跟进式教学素材:创新理论进教案

一 因时而进讲好中国理论

二 因事而化讲好中国故事

三 因势而新讲好形势政策

第二节 移动式教学场域:红色理论常宣讲

一 丰富红色理论宣讲内容

二 红色理论宣讲的线上线下联动

第三节 本土式教学案例:榜样典型上讲台

一 榜样典型的内涵及教育作用

二 榜样典型进思政课的融入路径

第四节 嵌入式教学专题:廉政教育进课堂

一 以“理”服人:阐明廉政发生机理

二 以“文”化人:讲好廉政教育故事

三 铸“魂”育人:坚守廉洁自律初心

第五节 渗透式教学体验:红色精神进血液

一 打造实境课堂:开展红色景点教育学习活动

二 创设情境课堂:营造红色文化教育体验氛围

三 回归生活体验:实现红色精神教育场域迁移

第七章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吸引力

第一节 “转识成智”打造研究性教学

一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 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步骤

三 研究性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二节 “构境说法”打造情境化教学

一 情境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 情境化教学的情境构建方式

三 情境化教学的具体步骤

四 情境化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三节 “教学相长”打造互动式教学

一 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 互动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三 互动式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四节 “自助选单”打造模块化实践教学

一 自助选单式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 自助选单式实践教学的模块设置

三 自助选单式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 自助选单式实践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五节 “互联网+”打造数字化教学

一 “互联网+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 “互联网+教学”的主要特征

三 “互联网+教学”的具体形式

四 “互联网+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八章 健全践行体系,强化感染力

第一节 专业思政,全过程推进“习得”

一 优化思政课感染力,提升全流程形态

二 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十大育人”体系

第二节 学科思政,全课程促进“提升”

一 讲好每一门课程的“思政道理”

二 提升课程思政感染力

第三节 校园思政,全方位推动“转化”

一 彰显“人”主体地位

二 彰显“环境”活态地位

三 彰显“制度”保障地位

第四节 校外思政,全社会落实“践行”

一 把实践性原则融入思政课教学

二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三 建立健全“校外思政”体系长效保障机制

第五节 环境思政,全天候渗透“育人”

一 提升教学环境的育人功能

二 增强生活环境的育人元素

三 浓厚自然环境的育人氛围

第九章 加强队伍建设,扩大影响力

第一节 夯实根基,提高职业影响

一 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

二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

三 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吸引力

第二节 立体培养,提升学识素养

一 完善建设机制,全面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

二 完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

三 完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

第三节 涵育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概念

二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三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第四节 把握技巧,优化语言艺术

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二 高校思政课教师语言艺术存在的问题

三 高校思政课教师语言艺术的提升路径

第五节 强化培育,涵养深厚情怀

一 思政课教师深厚情怀的基本内涵

二 思政课教师涵养深厚情怀的价值意蕴

三 思政课教师深厚情怀的涵养路径

第十章 优化教学评价,强化导向力

第一节 多元监控,长效性构建教学评价机制

一 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二 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三 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第二节 多维奖励,立体化构建教学激励机制

一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二 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激励机制

三 构建教学激励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多措并举,有效性开展学生网上评教

一 学生评教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

二 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 网上学生评教的显著优势

四 网上学生评教的组织实施

五 网上学生评教的结果处理

第四节 多管齐下,科学性推进教学督导工作

一 在体系构建上宜“综”不宜“单”

二 在队伍建设上宜“专”不宜“兼”

三 在职能定位上宜“实”不宜“虚”

四 在督导内容上宜“广”不宜“狭”

五 在督导方式上宜“疏”不宜“堵”

六 在信息处理上宜“快”不宜“拖”

第五节 多力共进,系统性实施思政课程评估

一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评估的基本原则

二 高校思政课程亲和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程亲和力评估系统的设计

四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程亲和力评估的实施

附录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现状调查(学生卷)

后记

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是202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佘远富。

得书感谢您对《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精选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
高校劳动育人研究:基于新时代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本质意蕴出发,在深入开展价值考察并梳理其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并深入考察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作用机理,分析阐述其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基础、动因、层级和规律,进而以此为理论支撑,深入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实施路径的探索。
新时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实际,回顾总结了新中国高校从严治党的历史和经验,在分析新时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原则、实践指向和重点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版 电子书
本书遵循“贴近学生、立足课程、注重实用”的基本思路,以引导学生成长为主线,以服务课程教学为目标,以突出教材实用为导向,力求尝试构建融理论知识、课堂活动、量表测评、教学案例和实践应用为一体的教材体系。共九章,每章均有推荐阅读、案例阅读、拓展阅读和课后思考题等栏目。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及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及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系。研究首先从哲学层面讨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含义和标志、基础和条件、过程和特征、趋势和引导,进而在每个主题中,讨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系。最后,以天津科技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案例,分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