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汤一介集)

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汤一介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汤一介先生的访谈、报道以及论文中了解全球意识观照下的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是记者们对作者的访谈、报道,以及学界对作者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由此可从生动活泼的口语或他人的视角等来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作者简介

作者汤一介,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九卷本《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十一卷本《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前言

清醒远见的中国哲人

全球意识观照下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可作为两岸对话基础

走向世界走向现代 ——汤一介先生访谈录

在现代历史的纵横交接点上,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了重大的时代意义

文化的民族基础是文化的生命的根,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兴衰

把“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结合起来,创造会通中西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新文化

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有政治、经济的现代化与之配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机制

哲学:走向实践 ——访著名哲学家汤一介

致力于解答人类现实面临的共同课题:和平与发展

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全球意识观照下的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投身于文化实践活动:中国文化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

汤一介:给百年思想方程一个新解

“该听自己的了”

和而不同的双向选择

复兴文化书院独缺大师之魂

汤一介:谈中国文化书院

汤一介:传统是根

当年常陪冯友兰先生挨斗

梁思成从佛光寺的大梁上掉下来

冯友兰挨斗时曾背慧能的偈

汤用彤人称“汤菩萨”

好的文化应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

儒学的现代意义

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

汤一介:在“传统”与“现代化”间踏出哲学道路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访著名学者、《儒藏》编纂与研究

汤一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延安的诱惑

教育太急功近利

我们都不追求名利

正处于伟大复兴前夜的中华民族需要“反本开新” ——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访谈录

主持编纂《儒藏》预计十六年完成

主张在全球意识观照下提倡儒学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也适用现代东方社会

“执西用中”乃针对中国有失去自身文化传统的危险

“和而不同”可以解决世界两大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有三个基本命题

可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发挥儒学真精神

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此时需要“反本开新”

现在是要创造若干个中国化的西方哲学的时代

要建立中国化的解释学

相信中国哲学不会在中西融合之中失去自我

宗教消灭不了

儒教有一种强烈的宗教性并不是坏事

人要敬畏某种有宗教性的超越力量

人类各种文明必须共存、互补

父亲曾让我读《哀江南赋》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父亲用彤先生

近十多年才从迷茫中走出来

希望中国下一代能出现“中西兼通”的大哲学家

哲学家汤一介(一)

遇到事情你不要逃避它的困难

那一次,我积极参加了反美游行

她说这本书值得一看,我就认真读了

那个时候我最担心的事情是挨揍

实际上我们跟江青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你的基础不牢固,想建出大厦来就非常困难

任何真理都可能是相对的

只有做事才能体会到快乐

用宽容、明智、理性的学术视角研究宗教 ——访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汤一介先生

汤一介: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

一个家族,两代哲人

那是个没有哲学,也没有哲学家的时代

“国学”在新轴心时代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那一年,他想去延安

考上大学了,他决定做一个哲学家

他认识了她。他是组织委员,她是宣传委员

那个会上他做了一个演讲,非常轰动

现在做的两件事情:一件是编纂《儒藏》,一件是传承的问题

人为什么而活着?

汤一介的哲学之路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一个智者的哲学人生

提出改写中国哲学史

真善美与和谐的哲学价值

“新轴心时代”理念

“我是支持于丹的”

对邵建不同意见的回应

汤一介:师者谆谆儒骨仁心

与父亲不得不说的故事

激情燃烧的岁月

壮心不已的暮年

汤一介先生谈治学门径

汤一介:正道沧桑

正道沧桑

关于我的父亲

关于我的哲学人生

关于夫人乐黛云

关于乐黛云眼中的汤一介

汤一介:思想自由是最重要的

我讲的都是实事求是,所以符合马克思主义

我们对思想解放起了一定作用

完整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

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发展

思想自由是最重要的

汤一介:世事苍茫成云烟六经责我开生面

哲学之用是无用之大用

儒学面面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藏》: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

北大的精神,“士”的使命

采访手记

“和而不同”,中国和平崛起拥抱世界 ——专访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化艺术顾问汤一介教授

上下五千年“和”字溯源

“和”字领衔传统文化复兴

汤一介:自由是一种创造力

“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力”

“文化大革命”后迎来学术生涯春天

中国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

要让《儒藏》成为最权威范本

学术双璧

伉俪情笃

坚持自身文化“主体性”

汤一介:未名湖畔的哲学名宿

家学人文风的熏染

破冰研究——“今后不能听别人的,得用自己的脑袋考虑问题”

东西对话——留住中华文化根脉,铸造大同社会理想

主编《儒藏》——卷帙浩繁之工,筚路蓝缕之举

“现在没有产生大师的外在社会条件”

不断提出问题推动思想进步 ——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

哲学要能提出一些问题

中国社会是个“礼法合治”的社会

现代“儒学”应从学理上发挥作用

希望《儒藏》至少在100年内为世界通用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访谈录

汤先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汤先生为什么反对称自己为大师

探索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

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在全球意识下,发展中国民族文化

汤一介:否定普世价值无法建设现代社会

儒家思想里的普世价值

“东亚模式”和“西方模式”互补

不要把儒家“意识形态化”

不是“复古”而是“创新”

《人权公约》和《责任公约》

和谐为体,中庸为用

汤一介专访:思骋寰宇界岁砺金玉心

回顾获奖感受“设置奖项是对价值理性的重视”

追忆青年时光从心灵之问到赤子之心

回忆动乱年代在迷茫中顿悟独立意识的价值

置身繁荣思潮提出新概念,表述新观点

学术充实晚年诲人不倦,笔耕不辍

文化多元化趋势 ——访汤一介、乐黛云教授

汤一介、乐黛云获加荣誉博士学位

闲情寄趣 ——记汤一介、乐黛云夫妇

汤一介、乐黛云:爱情之树常青

著名学者汤一介、乐黛云

汤一介

乐黛云

汤一介、乐黛云:“学术上不能有指导思想”

汤一介、乐黛云小传

“革命是太痛快的事情了”

在革命浪潮中的爱情

“解放后就再没出过哲学家”

“文化大革命”发挥了传统里面最坏的东西

在东西文化间探寻学术之道

汤一介、乐黛云:同行在未名湖畔

动荡岁月的相濡以沫

学术上的“中西合璧”

忙碌而快乐的晚年生活

汤一介、乐黛云:未名湖畔学界双璧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筑建魏晋玄学的理论构想

我对西方文化并不排斥

我不是一个杰出的哲学家

自由是一种创造力

我不是大师

《儒藏》:一百年都不能替代的典藏

乐黛云:我有八分之一的苗族血统

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学的熏陶

乐黛云:那时候我一心一意要革命

乐黛云:我劝沈从文留下来

选择比较文学是机缘巧合

学术双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 ——汤一介、乐黛云讲演及访问

汤一介:从新轴心时代到接着西方哲学讲

乐黛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人文精神

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异,在理解对话中追求创新 ——汤一介、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重视哲学史方法论的研究 ——读《郭象与魏晋玄学》

傅伟勋教授对《郭象与魏晋玄学》的评论

蒙特利尔世界哲学会纪行(节录)

对中国哲学的重视

迎汤一介教授来新亚书院讲学

一、简介

二、学贵自得的精神

三、中国哲学的探索

四、文化转型的反思

五、在非有非无之间

附:汤一介教授著作及主编书刊

汤一介先生与中国解释学的探索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汤一介条》

如切如磋,砥砺相生 ——编者前言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对新时期中国哲学的贡献

一、家风承续与学思历程

二、从魏晋玄学到早期道教

三、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和基本特征

四、儒学的当代反思

五、中国解释学的探索和新轴心时代的展望

六、从中国文化书院到《儒藏》工程

既开风气也为师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启示录

一、陋室闻道始觉新

二、“哲学思考”开风气

三、范畴研究会中西

以“内在超越”为中心的思考

一、汤一介先生论“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二、有关“内在超越”说招致的批评及我们的回应

三、“内在超越”说的价值

汤一介先生与“普遍和谐观念”的重构

一、实施“普遍和谐观念”的前提条件

二、“普遍和谐系统”内容结构的层次530页

和亲、和谐及其他 ——贺汤一介先生八十华诞

哲学家汤一介(二)

一、汤一介的贵州情缘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两部学术著作

三、中国哲学的三大命题

四、汤一介与“普遍和谐”

五、汤一介与中国解释学

六、中国文化书院与《儒藏》工程

七、结语

大音希声 ——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

引言

汤一介简历

一、家风不可中断

二、求学时喜好偏重西方哲学

三、早年萌生当哲学家念头

四、影响一生的书

五、未名湖畔心有灵犀的两只小鸟

六、投入到《儒藏》工程

汤一介著作

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汤一介集)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汤一介。

得书感谢您对《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汤一介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幼兽集 电子书
本书收入《幼兽》《红蛇男孩》等短篇小说,作品题材以少年成长经历为主,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湘西小镇。作品讲述了这些孩子幼时的“江湖”生活,他们在小镇上肆意生长,充满活力,历经了青春期该有的叛逆、不羁,逐渐成长。
候鸟集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退休后创作的诗集。作者如候鸟一般,南北来回穿梭,期间游历祖国河山,所写诗作多是触景生情而作。作者对海南怀有深厚感情,创作的诗作描绘了海南的风景、历史和风情。这些诗作朗朗上口,回味悠远,值得仔细品味,也对海南的旅游事业发展有所助益。
人间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历史叙事篇、现代文学篇和当代文学篇三部分,收录了《马尔克斯:狂欢与孤独》《“精神法则”的构建、失效与重订》《网络文学:推陈以出新》等文章。
序言集 电子书
本书为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先生三十多年来为著作撰写的序言合集,共70余篇。著作内容既有论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也有论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有专著论发展,也有专著论改革;既有探索学术理论的著作,也有建言献策的智库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