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以当下视角对八十年代文学事件进行重新分析,显示“新生代”研究者的敏锐和深度。
内容简介
在《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中,七位“新生代”研究者以80年代的文学热点,如“重写文学史”现象、《今天》杂志等为研究对象,以当下视角对它们进行重新分析,既揭示了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知识沉积层”的生成过程,也显示了“新生代”研究者的敏锐和深度。每篇文章都附有“事件回放”和“主编点评”。
作者简介
作者程光炜,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文学史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艾青传》(1999)、《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2000,迄今已重印八版。该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雨中听枫》(2000)、《踩空的踏板》(2001)、《程光炜诗歌时评》(2002)、《中国当代诗歌史》(2003)、《文化的转轨》(200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4,与孟繁华合著)、《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2005)、《京北十年》(2006)、《文字中的历史》(2007)、《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2009)、《当代文学的历史化》(2011)等,并主编有大型丛书数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面的话
文学史视野
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学”
“文本”与“人”的歧途 ——“新批评”与80年代“文学本体论”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 ——再谈“重写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 ——以《今天》杂志为讨论对象
再造“新人”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化及其影响
再识经典
“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文化语境
再成长:读《爱,是不能忘记的》及其周边文本
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 ——兼及1985年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私人情感”与“道义承担”之间的裂隙 ——由遇罗锦的“童话”看“新时期”之初作家身份及其功能
《新星》与“体制内”改革叙事 ——兼及对“改革文学”的反思
文学史对苏童的不同命名
历史的浮标 ——“新时期”的“浩然重评”现象研究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程光炜。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