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当下视角对八十年代文学事件进行重新分析,显示“新生代”研究者的敏锐和深度。

内容简介

在《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中,七位“新生代”研究者以80年代的文学热点,如“重写文学史”现象、《今天》杂志等为研究对象,以当下视角对它们进行重新分析,既揭示了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知识沉积层”的生成过程,也显示了“新生代”研究者的敏锐和深度。每篇文章都附有“事件回放”和“主编点评”。

作者简介

作者程光炜,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文学史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艾青传》(1999)、《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2000,迄今已重印八版。该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雨中听枫》(2000)、《踩空的踏板》(2001)、《程光炜诗歌时评》(2002)、《中国当代诗歌史》(2003)、《文化的转轨》(200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4,与孟繁华合著)、《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2005)、《京北十年》(2006)、《文字中的历史》(2007)、《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2009)、《当代文学的历史化》(2011)等,并主编有大型丛书数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面的话

文学史视野

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学”

“文本”与“人”的歧途 ——“新批评”与80年代“文学本体论”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 ——再谈“重写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 ——以《今天》杂志为讨论对象

再造“新人”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化及其影响

再识经典

“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文化语境

再成长:读《爱,是不能忘记的》及其周边文本

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 ——兼及1985年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私人情感”与“道义承担”之间的裂隙 ——由遇罗锦的“童话”看“新时期”之初作家身份及其功能

《新星》与“体制内”改革叙事 ——兼及对“改革文学”的反思

文学史对苏童的不同命名

历史的浮标 ——“新时期”的“浩然重评”现象研究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程光炜。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电子书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下册) 电子书
本书共14章,第一章概述,打破了以往完全按政治运动进行介绍的狭窄框架,以对人性的探索为纲,颇为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整个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流变,尤其结合社会尤其是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而又深入的阐析。后面13章一共介绍了13位经典作家及其重要作品,有为人熟知的茹科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也有曾为文学史提到但不详尽的丘特切夫、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电子书
本书对1949年到2000年间的中国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 电子书
《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共分为四辑:第一辑与道德无关的种种可能;第二辑愿汝永远天真;第三辑在莫斯卡理解幸福;第四辑经过喧嚣人群,穿越繁华寂寞。本书中所选的文章均为作者张鸿近年来的力作,且篇幅短小精悍,文字简洁明了,让读者透过文字领略情怀,于阅读中领悟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