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年第4辑总第33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年第4辑总第33辑):第33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年第4辑 总第33辑)》论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国际问题、判断国际形势、制定国际战略的意义、方法、路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多方面、多维度的研究。本辑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规律与经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观,具有启发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认识国际问题

一 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说明国际问题

二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站在历史时代的最高点来观察说明国际问题

三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战略意志

一 战略意志的卓越展现

二 战略意志的哲学升华

三 战略意志的砥砺锻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哲学思维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哲学研究的两大视角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精神哲学资源

二 如何从马克思恩格斯综合文本中把有关精神哲学凸显出来

简短的结语

马克思历史发展动力思想的唯物主义转向

一 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中人本质思想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二 马克思人本质思想从预设到生成的转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 马克思人本质思想的改变导致历史发展动力思想的唯物主义转向

实践唯物主义与付诸实践的唯物主义

一 付诸实践的唯物主义,实际行动中的唯物主义

二 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实践论

三 强调实践的唯物主义,主张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

四 实践主义(唯实践主义、实践一元论)

五 被西化的含义:实证主义

六 实践唯物主义的歧义及有关问题的解决

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于人工智能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人工智能与劳动

二 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

三 人工智能与异化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工智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语言与认识研究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语言理论的哲学探讨

二 关于马克思语言观与西方语言哲学、语言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语言在认识中的功能研究

四 语言与认识的跨学科研究

五 研究述评与展望

西方马克思主义“承认”理论的案例阐释

一 从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看“承认”概念

二 争取“优越的承认”的一个例子:战胜拿破仑后的俄国

三 斯拉夫主义:争取“优越的承认”的经典思想

四 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二战前欧洲社会中的犹太群体

五 结语

理解柯尔施:“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一 柯尔施与欧洲1920年代的革命

二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性质

四 “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历程与方法路径

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二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步与不足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方法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初探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唯物辩证法“合理形态”的生成及其意义

一 唯物辩证法要根据社会发展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

二 从“否定辩证法”向“建设辩证法”转化

三 “建设辩证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方法论意义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 新中国70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坚守

二 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发展

三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关系

一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忘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立场与初心

三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

四 强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

五 创造性遵循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与思维方法

毛泽东矛盾理论视域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探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展望

一 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历史经验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展望

化理论为方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哲学新境界

一 实践意识:面向“实践之内”

二 化理论为方法:鲜明实践意识的凸显

三 化理论为方法:新时代学哲学、用哲学的宏大实践叙事

四 化理论为方法:描画出新时代新思想的方法论图景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新中国70年道德建设回顾

一 重视、轻视、再重视

二 抛弃、回归、扬弃

三 批判、肯定、创新

四 一元、多元、领导权

五 道德、法制、德法结合

六 集体、个人、双兼顾

七 崇高、低俗、核心价值观

八 思想、科学、全面发展

九 道义、利益、互利共赢

论人的文化认同与生命实践的统一

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属性

二 文化认同是人的发展的一种必要形式

三 文化认同是人自觉的生命实践

新时代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一 把握公正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引领

二 凸显公正的内在要求与制度特色

三 确保公正的司法程序与执政环境

关于评价实践的标准

一 实践目的不是判断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

二 判断实践正确与否要用价值标准

三 判断实践正确与否的终极价值标准

价值观多元化的原因探究和应对策略

一 价值与价值观多元化

二 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表现及其原因

三 价值观多元化的应对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新中国70年五大建设经验之研究

一 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二 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 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四 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五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论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和类型

一 文化的概念

二 文化的三大特征

三 文化的三大类型

四 结语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意义

一 文明的内涵

二 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表现及其根源

三 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意义——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对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文化发展应以实践为基本手段

二 文化发展应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三 文化发展应超越单一的经济维度

四 文化发展应发挥意识形态功效

五 文化发展应以人的自由解放为旨归

人类虚拟能力的“自欺”性透视

一 人类虚拟能力中“真”与“假”的错位

二 原始社会虚拟能力“朦胧”的自欺

三 现代社会虚拟能力“显著”的自欺

学会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战略思维”理论研讨会综述

“新中国70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稿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年第4辑总第33辑)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伟光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年第4辑总第33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东亚佛学评论(第4辑) 电子书
本书分为法藏研究、华严宗研究、书评3个栏目,收录《论法藏思想中觉与不觉之相生关系:以中若干章节为中心》《昙迁与敦煌写本羽333V》《法藏法界观的构造》等文章。
湘学研究(2019年第2辑/总第14辑) 电子书
本书分“湘学专题”“湖南人文历史”“湘学文献研究”三个专栏,收录了《岳麓书院门联解读》《关于湖湘文化创新发展的思考》《周敦颐释要》《溯道德之源,补精神之钙——及其作者周友恩》等文章。
湘学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13辑) 电子书
《湘学研究》系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聚焦湘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湘学与国学的关系、湘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内各地域文化与湘学的比较研究、湘学传统与湖南现代化研究、湘学与当代湖南发展研究、湘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等学术领域。本书是总第13辑,分为湘学专题、湖南人文历史、湘学文献整理三个部分。
湘学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15辑) 电子书
本书设湘学精神、湘学人物、湘学学统、湖南历史文化、湘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五个栏目,收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钱基博的湘学观》《陶澍与地方志》《入〈儒林传〉:王夫之进入清代学术史的关键》《刘于浔与曾国藩:军事助力、经济支持与日常交际》《郭嵩焘佚文考释》等文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9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本辑为第9辑,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