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见家国:海外汉语文学新论

重见家国:海外汉语文学新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研究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作家的汉语创作。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王润华、英培安、谢裕民、梁文福、鲁白野等人的作品。贯穿本书的两大主题是“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重见家国”既指这些作家通过写作与“家国”在文学、文字中重逢,也指他们在文化上的南方之南再建精神家园。

作者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后殖民研究、性别研究、文化批评理论、移民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理论概念,结合文本解读、历史分析,研讨了全球化后殖民背景下一系列关键词,如离散、记忆、怀旧、认同、地方感、族裔性、性别政治等,意在以跨学科的方式,为理解海外汉语文学贡献新的批评视野。

作者简介

作者张松建,1972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语文学、批评理论与比较文学。著有《现代诗的再出发——中国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新探》、《文心的异同——从海外华语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即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华语语系研究的新收获

第一章 重塑南洋风景

引言 长河无尽流

一 南洋风物与文化认同

二 历史记忆与本土意识

三 美学素质与修辞精髓

结语 把世界带回家

第二章 身体书写与性别政治

引言 从“身体”出发

一 身体塑造与自我认同

二 身体的终结

三 权力与身体

结语 朝向“晚期风格”

第三章 家国寻根与文化认同

引言 所谓离散,所谓认同

一 解构原乡与重溯国史

二 离散与文化认同

结语 根与路的辩证

第四章 抒情寓言与认同书写

引言 理解现代认同

一 从“想象的乡愁”到“本土的诱惑”

二 在族群与国族之间

三 本真性伦理与自我认同

第五章 新加坡:文化与怀旧的政治

引言 怀旧的魅影

一 童年的消逝,成长的烦恼

二 现代性、新加坡与怀旧的风景线

三 全球化、后殖民与文化悲悼

结语 怀旧的政治及其未来

第六章 族群与国族的变奏

引言 乡愁的归宿

一 族群景观与文化认同

二 四百年来家国

第七章 家园、离散与身份政治

引言 朝向“文学地理学”

一 家园、自我认同与“地方感”

二 离散感性与“地方”之爱

三 “地方”作为“事件”

第八章 缪斯的踪迹

一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二 离散华人与原乡追逐

三 国族认同与本土意识

四 召唤集体/历史记忆

五 现代化与乡土怀旧

六 华文教育与文化伤痕

七 环境保护与生态书写

八 普世人道主义

九 人生感悟与浮世哀乐

十 诗学建设与艺术实验

附录 新加坡华文文学未来五十年

后记

重见家国:海外汉语文学新论是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松建。

得书感谢您对《重见家国:海外汉语文学新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国之底气 电子书
第一次听到“页岩”二字,有些诧异。“页”,是书页的“页”吗?是的!由岛影所著的《国之底气(中国首个页岩气田的涪陵样本)》讲述的是天下还有这样的岩石,就像书页一样的岩体,就像一部可以翻阅的石头。石头如书,那“页岩”里的文字,就应该是碑文。石油人站在比山还要高的钻塔,汗水流过脊梁顺着井口流人地心,成了大地的泉眼。这是一支怀揣梦想敢于担当的中国石化的当代“夸父”。这是一支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中国石化的当代
诗国之星 电子书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昨夜星辰”,包括我国古代“双星”和“群星”;下卷“今夜星辰”,包括近现代重要诗人。共36万字,配有插图60幅,介绍古今诗人词家130余人,赏析作品超过350首。
寻找飞行国 电子书
本书为“科幻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小说讲述了3位少年探秘师为帮助明代女子徐婉凤完成其父的遗愿,而通过时空传输先后回到中国明代和西周,按照徐婉凤的指导为遗落地球的飞行国人寻找中华国宝的故事。整个小说纵贯中国千年历史,既有探案的神秘感,又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文学概论 电子书
就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存在“经典”的流失问题。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用经典、选经典,在体例上遵循了概论和经典文本“一加一”的模式。基于这样的体例安排,本书各章节主要包括文学的本质特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作品的起源、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文学创作的本质和一般过程,作家个性、素养及其后天养成,文体学及文体的基本类型,文学接受及文学批评的特点、类型、功能和原理。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文学理论最
文学欣赏 电子书
文学欣赏是高职院校公共素质课教材,主要针对刚入学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传统中外文化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本书由一线教师编写,教材成稿前已经在学校使用多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全书分五个模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文学及文学欣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介绍,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深入浅出,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