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苏联影响(1956—1960)

中国文学与苏联影响(1956—1960)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备受欧洲汉学界推崇,欧洲的中国文学研究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观点是要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看做一个全新的现象,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既没有游离于外国影响的范围之外,也不是本土传统的自然产物。它迥异于苏联的、西方的以及中国传统的文学表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事物。

作者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及稍后年代(1956-1960)的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学与苏联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书以时间的递迁为经,以中国文坛大事为纬,穿插中苏文学之交,以大量的史料和实证的立场,梳理历史线索,细针密线地编织成一部断代的中国当代文学断代史。

作者简介

作者D.W.佛克马,现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20世纪文学理论》《文学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知识与责任》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中译本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历史的梳理

第一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二节 延安的批评:丁玲、艾青、萧军等

第三节 战争及战后年代:胡风

第四节 赵树理与周立波

第五节 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

第六节 周扬、苏联文学与第二次文代会(1953)

第七节 俞平伯和《红楼梦》

第八节 冯雪峰和胡风

第二章 对知识分子的新政策(1956年1月—4月)

第一节 周恩来、毛泽东和郭沫若论知识分子问题

第二节 作协第二次理事会会议:周扬与茅盾的讲话

第三节 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

第四节 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对典型的解释

第三章 非斯大林化(1956年4月—1957年2月)

第一节 国际政治背景

第二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陆定一的讲话

第三节 高期望与不同的反应

第四节 批判,不是为幽默而幽默:何迟与王蒙

第五节 对传统的关注:纪念活动与毛泽东诗词

第六节 对苏联新思想的非官方反应

第四章 双刃剑(1957年2月—6月)

第一节 毛泽东论人民内部矛盾和整风运动

第二节 对双百方针范围的讨论:陈其通和茅盾

第三节 关于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国际论争

第四节 五月至六月初早谢的“百花”

第五节 “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遭到否弃

第五章 反右运动(1957年6月—1958年2月)

第一节 修正主义,主要的危险

第二节 文学大辩论始末

第三节 “丁陈事件”与冯雪峰

第四节 艾青与其他遭再批判者的反抗

第五节 追随者与独立作家

第六节 赫鲁晓夫文学理论受到肯定

第六章 大跃进(1958年3月—1959年12月)

第一节 人民公社与“不断革命”

第二节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第三节 群众文艺创作运动与诗歌形式问题

第四节 文艺与物质基础的新关系:周来祥的解释

第五节 盲目乐观主义的需要:对巴金等人的批判

第六节 对帕斯捷尔纳克与爱伦堡的批判

第七章 第三次文代会及其前奏(1960年1月—8月)

第一节 后斯大林时代的正统性

第二节 人道主义与艺术“永久价值”:对巴人的批判

第三节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

第四节 双重真实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质与变化

第二节 中国对苏联文学与文学理论的态度

译后记

中国文学与苏联影响(1956—1960)是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荷兰] D.W.佛克马。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文学与苏联影响(1956—1960)》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 电子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力图借助此项重大倡议推动丝路文化研究,并通过具体研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就是从与会者提交的30余篇论文中选出的。这些论文涉及文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探险、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电子书
新世纪以来文学实践巨大的展开活力及令人震惊的展开规模,对当下国内尚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形成无可规避的促迫。文学并不仅是文本,也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实践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本书研究要点在于揭示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文学理论的实践逻辑、文学实践的鉴赏与批评活动、文学理论的实践文本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等。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新著国语文学史 电子书
本书分七编三十三章,前两编《通论》《本论》和第七编《结论》主要是从总论的角度展开,《通论》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对文学的定义、起源、用途以及文学史的目的等进行了叙述;《本论》对国语文学的范围,国语文学与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古代文明、文法等的关系,国语文学的分类、史料、分期等问题做出了论述;《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整体总结评价,从“体裁”“美质”及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展望。第
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短篇小说卷 电子书
本书收入短篇小说10篇,分别为:尤凤伟的《为国瑞兄弟善后》、王蒙的《春之声》、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刘心武的《班主任》、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汪曾祺的《受戒》、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
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中篇小说卷(三) 电子书
本书收入了中篇小说15篇,分别为:张贤亮的《绿化树》、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方方的《风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毕飞宇的《玉米》、阿城的《棋王》、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