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德国研究(第六卷)

北大德国研究(第六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是关于德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文学、法律等各方面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为民族与国家,收录了来自中、德、日、韩四国著名的德国研究学者关于德国和东亚各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读者较深入地了解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很大帮助。

其中,《卡西尔读海德格尔所做评议》《学习瑞士的榜样》《1859年席勒百周年诞辰应景诗两首》为德文文献首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文学中的案件与政治合法性》《荷尔德林“父国”概念中的个人、政治与宗教》等文章,则从法律和政治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了独到的解读。

作者简介

编者黄燎宇,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编者的话

Editorial

本期题解

转向抑或调整 ——民族—国家的当代抉择

一、引言

二、多样性

三、当代性

四、历史和理论

历史文献首译及述评

《教宗史——15至18世纪的罗马教宗》前言

兰克史学:并非考据史学

卡西尔读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

述评

摘译

学习瑞士的榜样

瑞士联邦:正确解决欧洲民族矛盾的典范 ——《学习瑞士的榜样》述评

1859年席勒百周年诞辰应景诗两首

“民族诗人”席勒? ——1859年席勒百周年诞辰庆典

本辑专题: 民族与国家

由共同体获得的救赎 ——魏玛共和国政治亡灵崇拜中的民族与宗教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救赎憧憬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政治亡灵崇拜的宗教思维模式

三、统一性的救赎——民族作为基督徒的共同体

莱辛与犹太人

《犹太人》

《为卡尔达诺正名》

摩西·门德尔松

《论人类的教育》

《智者纳坦》

文学中的案件与政治合法性 ——克莱斯特与霍夫曼作品中的法律与民族身份的建构

一、虚构的贪赃枉法与普鲁士的政治合法性

二、诗性的正义是否有助于理解好的法治国家具有何种性质?

东北亚的民族、民族主义、身份认同及其与20世纪德国的关系

概述

引言

身份认同

德国

东北亚

结论

“文化”作为后纳粹时代德意志民族国家的认同基础? ——从梅尼克晚年的一篇演讲稿谈起

一、从“权力”复归到“文化”?

二、“宪政爱国主义”

三、结语

德国民族现代性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民族的定义问题

二、德国现代民族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本质

荷尔德林“父国”概念中的个人、政治与宗教

日本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市民概念的发展

一、引子

二、日本民族国家形成背景下的市民概念

三、现代变革期中的市民概念

四、市民和城市关系中的市民概念

五、结论

本辑特约

儒家公羊派与历史哲学 ——对现代公羊学问题的一个简扼回顾

一、公羊学的现代化

二、公羊学的原初品质

三、余论

民族、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

一、在文明纵深中理解国家与民族

二、西方中心论、民族主义与第三世界

三、民族主义、权力与权利政治

四、中国的民族问题及其演进前景

民族问题、国家认同、国际关系:儒家的新天下体系及其优越性

一、民族国家=现代国家?

二、民族国家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一种特殊回答

三、儒家的解答:恻隐之心与夷夏之辨

四、与强的(狭义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之比较

五、与自由主义模式之比较

其他论题

布莱希特和佛陀

一、斯文德堡的佛陀

二、两个阵线之间的祈祷文

三、佛陀的开示与“我们”

四、与万物一体

五、万物流动

作为政策的民事社会志愿行动 ——德国志愿服务比较分析

论日本福利国家“开端之争”及其社会理论重构

一、关于日本现代化的争论:法西斯主义和战争总动员

二、日本福利国家理论发展的新角度:连贯性和非连贯性

三、现代政治的结构条件

四、日本福利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五、语义的发展

六、结论

北大德国研究(第六卷)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燎宇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北大德国研究(第六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