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1998-2008年传播学的阐释与建构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书中收录《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等。

作者简介

编者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博士,《现代传播》编辑。先后毕业于聊城大学、中国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

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

传播指向:从共享型传播向分享型传播转化

传播模式:从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转化

传播视角:从共性传播向个性传播转化

传播形态:从平面传播向立体传播转化

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

一、信息(话语)的自由与垄断

二、虚拟空间与现实的解构

三、网上政治与直接民主

四、技术控制与集权主义

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

一、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

一、“文化的颠覆者”——对电视的伦理追问

二、“形象就是商品”——对电视的学理批评

三、“能不能向当代世界提供更深刻的启示”——西方电视批评理论与中国电视现状的比较分析

影像:传播悖论

影像的视觉性放大

影像的生产性悖论

影像的媒介化风险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一、沉默螺旋理论的最初观点

二、对沉默螺旋理论的质疑

三、从沉默的螺旋到舆论背反

四、媒介意见来自何方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二、多维视野:不同学科阐释视觉文化

三、环境分析:视觉文化达观的社会动因

四、理论建构: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

理论回顾

批评

结论

元分析(Meta-Analysis)

结 果

讨 论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

一、引子

二、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回顾与分析

三、“多维组合”分类系统及其特点

四、“多维码”的设计与应用

五、多维组合分类及其编码的意义

全球电信危机和产业重组的困境——一位美国学者的分析和警示

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

三、讨论与结果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

一、中国传媒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点上

二、从“喉舌论”到提供社会信息安全保障:我国传媒体制正酝酿着重大调整

三、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将发生两大转型:资讯提供——构建保障社会安全的“网”;意见表达——构建活跃的公共话语平台

四、我国媒介经营模式正在发生的嬗变与市场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一、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

二、“人化自然”的壮大

三、我们正在进入个性化的世界

四、虚拟环境和虚拟人的出现

五、虚拟人生

六、人的终结与历史的终结

七、传播学的终结

八、走好通向未来的崎岖道路

“超媒体”还是媒体吗?——答友人学术质疑

超媒体的定义

超媒体预言

超媒体综论

超媒体时代

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

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

一、回顾:高速发展的中国广告市场与电视广告

二、中国城市受众广告态度意识现状

三、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

结 语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

一、基本说明

二、总的概况与特点

三、译著主要游走线路之追寻

四、总结与思考

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一、博客传播理论基本框架和大集市模式

二、博客大众传播的特性剖析:信源、过程和受众

三、博客传播九江地震案例分析:博客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源

四、盛大新浪事件案例分析:新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五、分析和结论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

一、作者学术影响分析

二、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分析

三、地区学术影响分析

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

一、媒介恐慌论:媒介与社会心理的研究

二、媒介恐怖论:媒介与社会行为的研究

三、解决之道:来自不同学科的对策与建议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

一、新兴媒体的诉求

二、公共传播的界定

三、公共传播的途径

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

一、国家层面的变化

二、社会层面的变化

三、个体层面的变化

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一、构建传播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任重道远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殊途同归

三、对“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的重新认识

四、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关系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

新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移动电话与后发展国家:合并的现代化?

从前工业时代到移动通信:电话发展的“大跃进”

手机的“现代化”作用

手机隐喻:手机使用的社会意义

手机使用:现代?后现代?

《超级女声》真人秀:谁的狂欢?

巴士大叔的故事:无所不在的眼睛?

电影《手机》的戏剧寓言

结论:手机的未来

后记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是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毓强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 电子书
国内首部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专论。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电子书
本书基于实践知识的视角,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分析框架,坚持社会需求逻辑,参照国外先进经验,设计出一个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模式以E-CDIO模型为背景环境、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主体化的教学方式为策略、以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为保障,突出技术创业特色,强化基于项目学习的全面工程创业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总论·人文科学卷) 电子书
近年来,围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总论·人文科学卷)》一书搜集和梳理近5年来话语体系研究领域相关文章,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归纳为总论、哲学·马列、文学、史学共四个专题。希望本书能为学界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有力推动我国话语体系建设。
污名:差异政治的主体建构及其日常实践 电子书
梳理了污名的负面效应与社会危机,探讨了走出污名之可能与政治文明的社会之可能。
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企业1989-2019 电子书
平成时代的日本企业,经历了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熬过了“失去的20年”,在平成时代结束时,如何重新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