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1998-2008年传播学的阐释与建构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书中收录《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等。
作者简介
编者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博士,《现代传播》编辑。先后毕业于聊城大学、中国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
一
二
三
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
传播指向:从共享型传播向分享型传播转化
传播模式:从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转化
传播视角:从共性传播向个性传播转化
传播形态:从平面传播向立体传播转化
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
一、信息(话语)的自由与垄断
二、虚拟空间与现实的解构
三、网上政治与直接民主
四、技术控制与集权主义
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
一、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
一、“文化的颠覆者”——对电视的伦理追问
二、“形象就是商品”——对电视的学理批评
三、“能不能向当代世界提供更深刻的启示”——西方电视批评理论与中国电视现状的比较分析
影像:传播悖论
影像的视觉性放大
影像的生产性悖论
影像的媒介化风险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一、沉默螺旋理论的最初观点
二、对沉默螺旋理论的质疑
三、从沉默的螺旋到舆论背反
四、媒介意见来自何方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二、多维视野:不同学科阐释视觉文化
三、环境分析:视觉文化达观的社会动因
四、理论建构: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
理论回顾
批评
结论
元分析(Meta-Analysis)
结 果
讨 论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
一、引子
二、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回顾与分析
三、“多维组合”分类系统及其特点
四、“多维码”的设计与应用
五、多维组合分类及其编码的意义
全球电信危机和产业重组的困境——一位美国学者的分析和警示
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
三、讨论与结果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
一、中国传媒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点上
二、从“喉舌论”到提供社会信息安全保障:我国传媒体制正酝酿着重大调整
三、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将发生两大转型:资讯提供——构建保障社会安全的“网”;意见表达——构建活跃的公共话语平台
四、我国媒介经营模式正在发生的嬗变与市场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一、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
二、“人化自然”的壮大
三、我们正在进入个性化的世界
四、虚拟环境和虚拟人的出现
五、虚拟人生
六、人的终结与历史的终结
七、传播学的终结
八、走好通向未来的崎岖道路
“超媒体”还是媒体吗?——答友人学术质疑
超媒体的定义
超媒体预言
超媒体综论
超媒体时代
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
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
一、回顾:高速发展的中国广告市场与电视广告
二、中国城市受众广告态度意识现状
三、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
结 语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
一、基本说明
二、总的概况与特点
三、译著主要游走线路之追寻
四、总结与思考
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一、博客传播理论基本框架和大集市模式
二、博客大众传播的特性剖析:信源、过程和受众
三、博客传播九江地震案例分析:博客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源
四、盛大新浪事件案例分析:新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五、分析和结论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
一、作者学术影响分析
二、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分析
三、地区学术影响分析
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
一、媒介恐慌论:媒介与社会心理的研究
二、媒介恐怖论:媒介与社会行为的研究
三、解决之道:来自不同学科的对策与建议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
一、新兴媒体的诉求
二、公共传播的界定
三、公共传播的途径
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
一、国家层面的变化
二、社会层面的变化
三、个体层面的变化
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一、构建传播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任重道远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殊途同归
三、对“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的重新认识
四、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关系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
新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移动电话与后发展国家:合并的现代化?
从前工业时代到移动通信:电话发展的“大跃进”
手机的“现代化”作用
手机隐喻:手机使用的社会意义
手机使用:现代?后现代?
《超级女声》真人秀:谁的狂欢?
巴士大叔的故事:无所不在的眼睛?
电影《手机》的戏剧寓言
结论:手机的未来
后记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是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毓强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