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质量提升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目前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语言质量下滑,文化品位降低,人文精神缺失,缺乏生命活力等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进行引导和提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舆论导向与文化身份
第一节 传媒语言引领价值的本土意义
一、“喉舌”的当代价值
二、重点在“怎样传播”
三、有声语言的生命活力
第二节 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当下识别
一、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常规形态
二、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弱化
三、当下的文化处境与精神寄托
四、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维护与识别
第三节 传媒语言与儒释道文化精神的追求
一、语言传播的文化追求
二、语言传播的文化底蕴
三、语言传播的文化责任
第二章 广播语言传播的媒介文化形象
第一节 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创造媒介文化形象
第二节 先声夺人与“声入人心”
一、“醒耳”的声音印象:有声语言审美感知的主要内容
二、“听即说”:有声语言审美思维的特殊互动
三、想象是体验创造有声语言声音意象的手段
四、流动性声音意象是广播有声语言的永恒艺术内核
五、音声记忆是广播有声语言传播的审美沉淀
第三节 个性表达与天人和合
一、有声语言表达个性的内涵阐释
二、语感通悟是个性表达走向天人和合的审美观照
三、整体和谐是实现天人和合理想的鲜明表征
第三章 新时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
第一节 电视文化影响力与主持人文化影响力
一、电视文化与电视文化影响力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界定
第二节 先导与提升
一、语言方面标准的建立
二、形象方面品位的提升
第三节 继承与求索
一、“推进式思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二、“创新性思维”对情感的疏通与印证的满足
第四节 引导与建立
一、社会道德的聚合与唤起
二、民族文化的坚守与输出
第四章 语言传播中人文精神的传承
第一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对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缺失现象进行论述的语境
二、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
第二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体性建构
一、有声语言创作实践——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性生成的现实基础
二、由自发受动到自觉能动——语言传播主体性在矛盾中觉醒
三、由占有重复到生产创造——语言传播主体性在对象化过程中提升
四、由感受主体到感悟主体——人文精神“音声化”的核心
五、由责任主体到关怀主体——人文关怀在由己达人中完成
第三节 “进入澄明之境”
一、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创作主体与文本主体间共建
二、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间共建
三、天人相分与主客浑一——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及主体间生成的哲学基础与深层动力
四、精妙的有声语言创作——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间生成的唯一途径
五、机制与制度保障——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群体主体与创作主体间建构
第五章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
第一节 生命活力的由来及界定
一、主体及主体性
二、传播主体及其主体性
三、生命活力
四、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
第二节 主体意识的自觉
一、传播身份的自觉
二、承担话语责任
第三节 “生气远出”的有声语言创作
一、积极的创作状态
二、高超的语言功力
三、富于意趣的语言
四、传播个性及其辨析
五、创造性地传播
第四节 实现传受主体间的交流与共建
一、以“生存交往”的理念来要求有声语言大众传播
二、以诚感人,心灵对话
第五节 整体和谐
一、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整体性
二、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多重性
三、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生长性内涵
四、把握实现整体和谐的关键——“度”
结语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是2009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颂。
得书感谢您对《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