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系列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修改和完善而成。

本书认为,广播电视及其语言传播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对于全社会的影响广泛,影响力巨大,因此,它所承担的责任也就非常重大。在当今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庸俗、媚俗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认为,语言传播中的庸俗化等问题的实质是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这种阙失表现为:引导不当,主体缺席,品位无味,关切不切等。

本书认为,语言传播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表现是:立准、保真、向善、臻美、创新、趋雅、求精。本书认为,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具有主流性、主导性、先进性、音声性、情感性、行动性等。

本书认为,语言传播要强化人文精神的精华的引导和渗透,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铸就社会的共同理想,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弘扬民族精神,光大中华。因此,重新建构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已经刻不容缓了。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

第一节 对语言传播人文精神阙失现象进行论述的语境

第二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

第二章 语言传播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

第一节 语言的根本属性是其人文性

第二节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精华

第三节 语言传播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

第四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传统的传承

第三章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表现

第一节 立准

第二节 保真

第三节 向善

第四节 臻美

第五节 创新

第六节 趋雅

第七节 求精

第四章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特征

第二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功能

第五章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体性建构

第一节 有声语言创作实践——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性生成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由自发受动到自觉能动——语言传播主体性在矛盾中觉醒

第三节 由占有重复到生产创造——语言传播主体性在对象化过程中提升

第四节 由感受主体到感悟主体——人文精神“音声化”的核心

第五节 由责任主体到关怀主体——人文关怀在由己达人中完成

第六章 “进入澄明之境”——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在主体间共建

第一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创作主体与文本主体间共建

第二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间共建

第三节 天人相分与主客浑一——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及主体间生成的哲学基础与深层动力

第四节 精妙的有声语言创作——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间生成的唯一途径

第五节 机制与制度保障——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群体主体与创作主体间建构

第六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彻底解放——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与主体间建构的最终目的与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是2006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凤辉。

得书感谢您对《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迁徙与重构:中国“舆论场”研究二十年 电子书
本书从五千余篇“舆论场”研究成果中爬罗剔块,逐年甄选,举其荦荦大者,将其珍珠穿线般集成一辑,寻求多元“舆论场”走向“一体化”的科学依据,以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为价值诉求,善莫大焉。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全书按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编排,脉络分明;以问题梳理为导向谋篇布局,富有历史纵深感;融问题提出、现象描摹、理论解析和对策探究于一炉,视野开阔。
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电子书
本书结合双层博弈框对气候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
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审判叙事 电子书
本书研究的主题是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舆论对于司法审判的影响。
新媒体新闻写作、编辑与传播 电子书
本书涵盖新媒体新闻写作、编辑与传播,助力从业者专业成长。
语言理论研究与应用 电子书
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致力于揭示英汉空间思维的表现形式、概念表征空间性特征和信息组织的结构模式;厘清认知语义学理论中不同术语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各理论的整合;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