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高质量乐评集,彰显卓越风骨。
内容简介
“字载其事”、“文如其人”,《中国乐评》中收录的这些文论,一方面反映出当代中国日常音乐生活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书中乐评家本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格。书中的作者各自以不同的批评视角、相异的批评观念、宽阔的批评视域,为关心音乐批评的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的学术面孔、一个个铮铮的批评风骨、一场场壮丽的文化图景。这些文章读来颇有口燥逢甘露、沉闷沐清风的心理感受。面对这些活灵活现、睿智幽默的批评文本与批评家,我不禁开始追问音乐批评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梳理与解释以后,读者才有可能将他们之所以如是的缘由搞清楚,也才有可能为有志于从事音乐批评写作与活动的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者提供学理上的答案。
作者简介
邵奇青,笔名:岳评、崎清等。乐评人。
生于江苏无锡。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员、深圳摄影家学会会员、《音乐爱好者》杂志特邀编辑、《歌剧》杂志特邀记者。$$$$$邵奇青,生于江苏无锡。在荒唐的年代里与古典、爵士音乐结缘,热衷于集邮、美术、摄影、文学及收藏,曾在企业中担任技术管理、以及相关协(学)会中担任会长、理事或会员,发表印刷技术、邮票研究、摄影和音乐评论等方面的有关文章二百余篇。喜玩物而不掉线、重过程而轻结果,无各类学历证书作生计备份而自立商界。长年在网络音乐论坛“忽悠”。现任《音乐爱好者》杂志特邀编辑,中国音乐艺术论坛贵宾。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1 消解“派”藩篱提高“评”成色
序2 音乐的翅膀——音乐评论
序3 人参、臭豆腐和中国乐评
陈紫茵
何若评乐 何堪乐评 ——20年个人评乐随感散记
《赵氏孤儿》:春秋笔法古风新韵
一颗挣扎在地狱里的魂灵 ——大型舞剧《白鹿原》观后
《妈妈咪呀》中文版:奇异幻彩魅力超凡
乐评掺“假”缘何在
《吉祥三宝》涨价了
再说“第一”、“著名”及其他
中国原创歌剧三大“顽疾”
在旋转中情思飞舞
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表情 ——重读何训田《达勃河随想曲》心得及其他
蒋力
勉说乐评
以简代贺 ——致《音乐周报》编辑部
歌剧《杨贵妃》的另一面
关于指挥的一点杂感
乱云飞渡仍从容 ——由几部新作品引发的思考
学会选择
《图兰朵》剑出偏锋在上海
《再别康桥》:进取与迷失
艺术至上
没有李云迪的《肖邦》
外来的和尚
唱错之后怎么办?
呼儿嗨呀
“十大”三疑
我们纪念的还不够
交响乐团建设的中国特色
“年度最佳歌剧”一驳
《金正日论歌剧艺术》
形式大于内容
金兆钧
我写乐评
从“新潮”论争看音乐价值观之分歧
大陆音乐不能承受之轻
歌词20年,真实的谎言还是谎言的真实?
垃圾时代的兴高采烈
互联网文艺进入革命时代还是垃圾时代?
仅仅是歌手的素质问题吗?
当下的歌词创作是否需要“力作”? ——由近年来走红的歌词所引发的思考
关于网络歌曲的断想
将谎言和无耻进行到底
不要太过分 ——从滥竽充数到鱼目混珠
还要模仿到何时?
刘雪枫
一个爱乐者的“误入歧途”
附文1
附文2
附文3
附文4
附文5
附文6
附文7
附文8
附文9
附文10
邵奇青
项羽身后不寂寞 ——歌剧《楚霸王》观后质疑
当黄土天籁与西洋交响碰撞……
中国歌剧,离中国大众有多远? (2008中国歌剧论坛发言稿)
中国音乐批评还有悲哀吗?
施雪钧
从勋伯格到莱布雷希特
乐评家的“脊梁骨”
民乐,让我说你什么好?
一部凄美壮烈的民族史诗 ——评赵季平《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
“全军覆没”背后的警示
“钢琴家”这职业
一代歌王“神话”终结
陕北的酸曲
乐评,可以远程“制导”? ——答多伦多朱贤杰先生
也谈《茉莉花》的代表性 ——与葛剑雄教授商榷
中国音乐批评的悲哀
赵世民
“论原生态”和“青歌赛”
观“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有感
论歌唱评论
论声乐大师班
渠成水到真、亲、彬 ——邓丽君的演唱特点
神曲杂谈
与时俱化“新民歌”
赵季平谈歌唱
代后记
中国乐评是201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邵奇青。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乐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