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诗学研究

清代云南诗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清代云南诗学批评:自明性存在、审美创造和文本风格。

内容简介

清代云南诗学批评是深思和返原的,前者与逻辑相关,后者与体验相关。作为方法,二者均如阳光而无须证明,具有自明性;作为存在,二者则如海水和火焰,有待呈现。从自明性的存在的双重视角出发,作者提出清代云南诗学的两个命题:诗为何——主体性情的艺术外显;何以为诗——基于根柢与兴会的审美创造。另一方面,对清代云南地域化的诗人而言,其诗学话语也不妨以回溯性眼光看作是建立在诗人自我与他者互为式存在性构建的同乡相携、切肤相感的生存状态以及自为式构建的诗人自身与家国、故乡与异乡、审美与道德若即若离的情怀之上。就诗话本身而言,在清代云南诗文论著中,存录性质的诗话,常以“真”为美,多以存在体验为出发点,包容甚广;纵览性质的诗话,常以“清”为美,多以文本为出发点,着眼风格;理论性质的诗话,常以“中和”为美,多游离于主体与文本间,立足诗法与教化。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清代云南诗学批评的主要话语。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序 云南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次重要推进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清代云南诗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清代云南诗学的总体风貌

第三节 论题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云南诗学的存在生态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存在生态

第三节 诗学发展状况考察

第二章 诗为何:主体性情的艺术外显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诗学之情、志观追溯

第二节 主体性情之“气”与“心”

第三节 “性情”与“真”

第三章 何以为诗:基于根柢与兴会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 根柢与兴会:源于学问与发于性情

第二节 有法与无法:对法的超越与至法无法

第三节 尊唐祧宋与变通独创

第四章 批评的两个向度:道德批评与审美批评

第一节 对“温柔敦厚”的推崇与叙述动机

第二节 诗歌批评中的道德批评

第三节 诗歌批评中的审美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清代云南诗学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潇云。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云南诗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彼得·布鲁克导演实践研究 电子书
彼得·布鲁克理论探索与导演实践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本书核心内容包括:布鲁克通过莎剧的重新解读和演出的革新,在创造舞台意象方面取得的成就;布鲁克在阿尔托、布莱希特的双重影响下对戏剧的反思和他从事的“残酷戏剧”实验;布鲁克的文化普适性思想在其跨文化戏剧实践中的体现;布鲁克对舞台空间的探索。
全球音乐产业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全球音乐产业发展的概况。
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重新审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明清印章款识文献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明清印章款识文献为研究对象,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YJA760001)的最终研究成果。关于明清印学中的款识文献的整理和类编,国内外迄今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本书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成果结构、资料运用、观点论述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
隋初唐书法美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隋唐文字学之于书学的角度切入,论述了文字学之于隋唐书法及其书学理论所起的奠基作用。隋唐五代的文字学成绩很大,尤其是字样学很有特色,文字学素养是书学研究者的基础,唐代大书家、书学理论家都在这上面有很深的修养,诸如虞世南、张怀瓘、李阳冰、颜真卿等。如果没有文字学的奠基,唐代书法美学要想傲视千古,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