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代云南诗学批评:自明性存在、审美创造和文本风格。
内容简介
清代云南诗学批评是深思和返原的,前者与逻辑相关,后者与体验相关。作为方法,二者均如阳光而无须证明,具有自明性;作为存在,二者则如海水和火焰,有待呈现。从自明性的存在的双重视角出发,作者提出清代云南诗学的两个命题:诗为何——主体性情的艺术外显;何以为诗——基于根柢与兴会的审美创造。另一方面,对清代云南地域化的诗人而言,其诗学话语也不妨以回溯性眼光看作是建立在诗人自我与他者互为式存在性构建的同乡相携、切肤相感的生存状态以及自为式构建的诗人自身与家国、故乡与异乡、审美与道德若即若离的情怀之上。就诗话本身而言,在清代云南诗文论著中,存录性质的诗话,常以“真”为美,多以存在体验为出发点,包容甚广;纵览性质的诗话,常以“清”为美,多以文本为出发点,着眼风格;理论性质的诗话,常以“中和”为美,多游离于主体与文本间,立足诗法与教化。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清代云南诗学批评的主要话语。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序 云南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次重要推进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清代云南诗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清代云南诗学的总体风貌
第三节 论题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云南诗学的存在生态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存在生态
第三节 诗学发展状况考察
第二章 诗为何:主体性情的艺术外显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诗学之情、志观追溯
第二节 主体性情之“气”与“心”
第三节 “性情”与“真”
第三章 何以为诗:基于根柢与兴会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 根柢与兴会:源于学问与发于性情
第二节 有法与无法:对法的超越与至法无法
第三节 尊唐祧宋与变通独创
第四章 批评的两个向度:道德批评与审美批评
第一节 对“温柔敦厚”的推崇与叙述动机
第二节 诗歌批评中的道德批评
第三节 诗歌批评中的审美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清代云南诗学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潇云。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云南诗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