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转型、困境与前路

中国医师:转型、困境与前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医疗体系转型和医师群体困境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针对医疗转型中遭遇的难题和困境,本书中总结了五个转型迷思:医疗面临的道义悖论、市场机制的双重影响、科技认知带来的量质冲突、绩效运作带来的两面性、医师发挥主体性与外在约束的碰撞。本书将医疗置于整个社会变迁与发展中进行了探讨,为医疗转型走出悖论、突出重围提供启发。

作者简介

作者罗婧,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者的话

“清华社会调查”序 社会变迁与社会调查

前言

第一章 导言:医疗转型的迷思

第二章 道义悖论:从代偿模式到负载模式

一 融于社会的医疗:社会具有参与道义的代偿模式

二 专属领域的医疗:医疗责任不断拓展的负载模式

(一)代偿的新机制:行政化社会

(二)医疗的超负荷:效率与公益

三 碰撞:自相矛盾的医者

(一)社会地位之谜:有面子还是没面子?

(二)医患关系之疑:远之还是近之?

(三)患方参与之惑:干扰还是助力?

四 根源:医疗的道义悖论

第三章 市场利弊:“激励”还是“压力”

一 医疗服务市场机制及其对医生群体的影响

(一)医疗服务委托—代理过程中的市场机制

(二)医疗服务市场机制对医生群体的“激励”效应及其反思

(三)从“激励”到“压力”:医疗服务市场机制影响医生群体的另一可能路径

(四)研究假设的提出

二 医生群体的境况与感受

(一)数据收集与变量构建

(二)分析策略

三 医生群体的结构及其对于医疗市场化的评价

(一)医生群体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二)医疗市场化是否为医生带来了收入增加与地位提升?

(三)医生的压力状况何以影响其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四 激励与压力的双重路径

第四章 科技善恶:沟通的“量”和“质”

一 “对人的义务”与“对病的义务”

(一)医学理念:从对人的关注到对病的关注

(二)医疗过程:从人的身体到器官的身体

(三)回归医患沟通的医患关系

二 科技效率认知影响的双向可能

三 来自调查资料的进路选择

(一)数据测量

(二)数据分析

四 站在两端的医患角色

五 连接劳动与交往的双重属性

(一)结构主义的困境——专业话语的壁垒

(二)解构主义的矛盾——多元话语的冲突

(三)超越二元的连接——寻找医患之外的通路

第五章 外溢机制:从单位吸纳到绩效强化

一 两极化医患关系及其影响

二 行政、市场与绩效:医疗体制治理结构转型下的医患关系

三 绩效体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规制

(一)医疗体制的绩效化治理特点

(二)绩效化医疗体制对医患关系的规制

四 小概率医患纠纷及其外溢

(一)绩效化治理下的医师压力

(二)绩效化治理下的医患纠纷

(三)小概率医患纠纷的外溢机制

五 嵌于国家治理的医疗体系

第六章 沟通困境:努力的医生与意外的结果

一 满怀期待的医者与困境重重的沟通

二 多重情境之下的医患沟通

(一)至关重要而充满挑战的诊疗沟通

(二)医院环境对诊疗沟通效能的影响

(三)患者怀疑与社会误解对诊疗沟通效能的影响

三 诊疗沟通之难

(一)变量及测量

(二)模型设定

四 多重困境对沟通效能的影响

(一)回归结果

(二)访谈资料与进一步的阐释

五 医患沟通的多方合力

第七章 前路寻知己:医疗实践的省思与突围

中国医师:转型、困境与前路是202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天夫。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医师:转型、困境与前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电子书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
中国思想简史 电子书
本书是日本哲学家武内义雄所作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著。
传世励志经典:夹在道与势中的儒脉——中国大儒传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历史上15位大儒的人物传记,它将丰富的儒文化人格化,使读者在领略大儒们人格魅力的同时,接受儒文化的养护,进而横向展现每位大儒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纵向梳理儒学二千余年发展的脉络。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电子书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同于以往依附于经学或子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流的产物。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 电子书
本书深入探究了“比较神话学”的发展和中国比较神话学如何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