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博弈与征服;历史视野中的东亚海域

交流、博弈与征服;历史视野中的东亚海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海上命运共同体》:探讨东亚和西太平洋世界的历史交流,寻求和谐共处。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东亚历史海域视为一个整体,一个“海上命运共同体”,研究东亚历史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发生与衍变、东亚历史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异化、东亚历史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走向、东亚历史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与西太平洋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考察太平洋世界体系与东亚海域体系的互动关系,关照中国将如何制定相应战略以谋求海洋强国地位的现实之需。本书没有回避历史上发生在这片海洋上的不和谐的一幕,那些侵略、欺凌和争霸的历史,但本书同时也超越了冲突和博弈,把关注点放在以往很少有人研究的这片海域历史上的内部交流、互动上,并将这片海域放在整个太平洋世界中,用全球史的眼光,探讨“西太平洋海域文明的互动与共生”,探讨这片海域的不同相关主体未来如何和谐互利共处。本书意在寻求发现建设“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与内在逻辑,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东亚历史海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海洋命运共同体”与“东亚历史海域”

(一)“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

(二)“东亚历史海域”的“时间”

二、东亚历史海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辐射范围

(一)概念阐释与解构

(二)东北亚海域的文明互动与共生

(三)狭义东亚海域的文明互动与共生

(四)传统东南亚海域的文明互动与共生

三、“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利益观”

(一)“利益观”的变迁与孟子思想

(二)孟子学说的桥梁作用

(三)“和合共生”思想的要素

四、“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价值

(一)作为发生学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二)作为方法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东亚历史海域变迁史1

构建东亚海洋命运共同体之可行性56 ——以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为视角

一、以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为视角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

(一)东亚地区正处于安全秩序重构阶段,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带来机遇

(二)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东亚经济成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三)解决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契机和纽带

(四)逐渐形成具有文化认同色彩的共同体理念

二、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现状及困难

(一)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呈现多层次的多边合作和机制建设的相互叠加

(二)东亚各国通过加强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促进整体机制的融合

(三)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三、以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视角探讨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一)东亚海洋命运共同体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以“一体两翼”形式并行发展

(二)建立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形成海上利益共同体

(三)积极营造健康的东亚海洋生态圈,构建海洋生态共同体

(四)以东亚沿海智慧城市、智慧海洋合作为主体形成海洋城市群建设

(五)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要内容形成海洋文明共同体意识

结语

“日本海/东海”名称的历史演变与韩国的对策

一、关于日本海/东海名称的国内外研究动向

二、“东海”地名标记的历史变迁

三、“日本海”名称的国际标准化过程

四、韩国向国际机构请示“东海”标记

五、韩国今后的战略

东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础与进路

一、东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构建东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一)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基础

(二)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的自然环境基础

(三)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的人种基础

(四)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渔猎文化

三、构建东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一)东北亚五国的“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的启动与实施,为构建东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并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各国以“经济圈”命名的国际合作开发机构为构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各国以“东北亚”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是构建东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学理支撑

(四)“北极航线”成为将东北亚海域串联起来的大动脉,是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的驱动力

四、构建东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进路

(一)对“海上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进行哲学化阐释

(二)以“直輮中规”思想强化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的法理依据

(三)导入“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以尊重东北亚海域相关国家的自然地理为前提,进行测算并合理划分海域内各经济体的利益以达到域内平衡,从而完成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四)以开辟“北极航线”为牵引,带动东北亚海域域内国家向同一目标迈进,以为切实构建“海上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结语

韩国釜山对日海上交往史论149

一、海上交流的发端:从史前至伽倻

二、新罗—日本关系框架下的釜山

三、朝鲜朝与釜山倭馆

(一)釜山倭馆的演变历程

(二)釜山倭馆的贸易活动

(三)釜山倭馆的人际交往

四、日本侵略扩张与釜山开埠

五、结语

18世纪晚期日本的海洋漂流民与日俄文化交流

一、日本的海洋漂流民在俄国的状况

二、1782年漂流民事件的深层意义

三、海洋漂流民对日俄文化交流的推动

四、从天正遣欧使节到漂流民事件的变化

五、出海口的探寻与命运共同体

结语

东北亚海域的“零和博弈”:1870年代日俄两国对科尔萨科夫的争夺

一、1853年之前日俄两国对库页岛的探险及殖民

二、19世纪中叶后的俄罗斯远东探险活动与穆拉维约夫哨所的兴建

三、日俄交涉与穆拉维约夫哨所的废弃

四、《下田条约》签订后俄罗斯重返库页岛南部始末

五、科尔萨科夫要塞的建立与明治政府的北方扩张

六、1870年代俄罗斯的库页岛扩张与科尔萨科夫要塞的发展

结语

“东亚历史海域”的“殖民话语”问题303

一、“文明”与“殖民话语”

二、重商主义的“殖民话语”(16世纪初—19世纪初)

三、工业资本主义的“殖民话语”(19世纪初—19世纪末)

四、帝国主义的“殖民话语”(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结语

日本海洋国家论探源339 ——以《海国兵谈》为中心

一、内忧外患:《海国兵谈》之问世

二、水战为先:《海国兵谈》之主题

三、强兵富国:《海国兵谈》之宗旨

四、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海运造船业的世界性扩张382

一、一战与日本海运造船业的总体扩张概况

(一)战争初期日本海运市场的恢复

(二)经济调查会与交通第二号提案

(三)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与日本战时船舶管理令

(四)造船业的发展高潮与造船奖励的停滞

(五)船铁交换措施的促进作用

二、造船企业的扩张性发展

(一)三菱财阀造船企业的发展

(二)川崎造船厂

(三)大阪铁工厂

(四)横滨船坞的发展

(五)浅野造船厂的创立与发展

(六)内田造船厂的诞生与发展

三、海运“社船三社”航线扩张及规模增长

(一)日本邮船公司的发展

(二)大阪商船公司的发展

(三)东洋汽船的发展

四、海运业“社外船”公司的扩张

(一)旧有“社外船”公司的扩张

(二)新社外船公司的成立与扩张

结语

恭顺与对抗:日本海军外交中的隐含逻辑438 ——以美国“大白舰队”访日为中心

一、“大白舰队”抵达日本前的日美交涉

二、日本对来访美国舰队的接待

三、美舰来访的余波与双重反响

四、破除“被害者意识”支配下的“刺激—反应”模式

结论

近代日本渔业企业的垄断经营与扩张研究492

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渔业企业的出现

二、日鲁渔业的发展和扩张

三、日本水产的发展与扩张

四、林兼商店的经营发展状况

结论

东南亚海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础与进路

一、“海洋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因素

二、构建东南亚海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一)地缘政治理论视角下的东南亚海域世界

(二)东南亚海域的“原生态共同体”

(三)东南亚海域世界的贸易往来

(四)东南亚海域世界的宗教文化

三、东南亚海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一)在东南亚海域推进并落实“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体现的是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其本身就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平台

(二)“东盟共同体”是构建东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后盾

(三)“海上安全命运共同体”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另一现实基础

(四)“自由贸易区”等地域性共同市场、中国—东盟基金的设置,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

(五)与东盟国家在海上交通领域的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准备好了前提条件

四、构建东南亚海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路

(一)深入理解并加大力度宣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想

(二)宜将“海洋命运共同体”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有效对接

(三)加大政策宣传以做到“心心相印”,谨防域外大国针对我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进行封堵

(四)协助东南亚海域妥善处理域内边界问题,谨防域内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

(五)作为经典示范,推广“泛南海经济合作圈”构想

结语

战争时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异化565 ——以日军侵略海南岛为中心

一、东南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异化的起点:日本入侵海南岛

二、日本对海南岛的占领及其经济侵略

三、日军对海南岛的文化渗透

结论

流言蜚语:南洋华侨文化生态的一个侧面597

一、“华侨社会”概念解析

二、历史研究中的“流言蜚语”

三、华工出洋与流言蜚语

四、中国革命、抗击殖民侵略与流言蜚语

(一)日本殖民者与舆论宣传

(二)与“汪精卫政府”相关的流言蜚语

五、结论

交流、博弈与征服;历史视野中的东亚海域是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陈秀武。

得书感谢您对《交流、博弈与征服;历史视野中的东亚海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 电子书
本书以研究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对东亚的影响,探明东亚地区时间文化的特质为主要目的。
东亚变迁与周边世界 电子书
东亚史多维度研究互动交流,探索新视野。
文物遗迹中的大连历史 电子书
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大连地区41处文物遗迹及其背后的悠久历史。书中包括四平山积石墓地、爱国将领林永升雕像、大连纺织厂四二七纪念碑、瓦房店烈士陵园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和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内容,为讲好大连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份优秀的素材。
何谓明代:“危机”下的世界史与东亚 电子书
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冈本隆司教授撰写的、专门向日本读者介绍明代历史的入门书。全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包括形成、体制、变革、社会、乖离、混乱、崩溃,大体覆盖了明朝1368年立国至1644年灭亡的二百余年历史。书中吸收了百年间日本明史研究的成果,同时又兼具通俗易懂的特点。作者分析了一直以来明史不受日本学者重视的原因,并结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试图使明史“有趣”起来。从外国学者的视角审视明代历史,能给人以不同的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东亚卷 电子书
本书主要梳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在日本与韩国的介绍、研究及其影响的状况。由于一千多年以来接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日本汉学不仅起源甚早,而且在世界汉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韩国的汉学也同样历史悠久、根深叶茂,尤其是自现当代以来学者辈出,成就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