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本社会治理研究

儒家民本社会治理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儒家民本思想: 以民为本、政在养民、礼法结合、贤能政治。

内容简介

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自诞生伊始,就以民生为本,以关注优良的社会治理秩序之构造与维系为己任。儒家的传统社会治理思想仍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从理性特点到信仰体系、从道德体系到行为规范、从时间到空间等,都在其关照与实践范围之内。现代“政治”一词回到儒学之中,即是“治政”,即善治的实践之学。就此,儒家民本思想有以下社会治理要求:以民为本、政在养民、礼法结合、贤能政治。这些社会治理要求可从民本思想的本体论、价值论、控制论、方法论、主体论等方面得以阐释与论证,并与社会治理的逻辑进路、合法性基础、基本向度、参与模式以及根本缺陷等相呼应,从而形成儒家民本社会治理“德政”、“礼法”与“选贤”三位一体的实践特点,并体现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三个重要维度:明德、安民、知人。儒家的这一套社会治理之学有其独特的实践与思维逻辑,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有着实质上的区别。创新中国社会治理路径,需立足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充分发挥儒家民本社会治理思想之精华,实现儒家传统民本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向。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一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二 选题缘起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视角与路径

五 研究的核心命题

第一章 儒家民本思想与传统中国社会治理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第二节 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与民本源流

第三节 传统中国民本社会治理理念及治理文化的形成

第二章 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的本体论论证与社会治理的逻辑进路

第一节 儒家民本思想的本体论论证:政治哲学上的论证

第二节 传统中国民本社会治理的逻辑进路:政治科学上的推论

第三章 政在养民:儒家民本思想的价值论论证与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

第一节 “以义统利”:社会治理责任主体的塑造及辩证

第二节 “善政养民”:民本社会治理“德”与“善”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礼乐政刑:儒家民本思想的控制论论证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向度

第一节 礼乐:儒家民本思想的控制论及社会秩序的整合

第二节 政刑:“立法利民”与社会的综合治理

第五章 选贤与能:儒家民本思想的方法论论证与社会治理秩序的动态平衡

第一节 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内部关系

第二节 贤能之士与民本思想的政治调节机制与功能

第三节 选贤与能的方式与社会治理秩序的动态平衡

第六章 原旨与衍变:儒家民本思想的主体论论证与传统社会治理的根本缺陷

第一节 “民惟邦本”与“治权在君”的政治辩证

第二节 应然与实然:从民本思想到官本主义

第三节 原义与他义:儒家民本思想的意识形态化

第七章 突破之机:儒家民本思想与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 儒家民本社会治理思想现代转化的可能性探索

第二节 儒家民本社会治理思想的现代转向路径与层面

第三节 儒家民本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向内容与要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儒家民本社会治理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冬利。

得书感谢您对《儒家民本社会治理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 电子书
本书以文化散论的形式,围绕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这一主题,从孔孟经典著述原文出发,归纳并阐述先秦儒家对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主张。包括政治制度(强调君主、贵族、平民三方势力均衡)、经济制度(主张自由贸易)、刑罚制度(反对连坐)、统筹制度(合理税收、储蓄未来)、分配制度(比如森林使用权)、福利制度(“哀哉鳏寡”),等等。书稿反复强调建立在“爱有差等”基础上的小共同体(家庭、家族、社区)的重要性,认
儒家义利观逻辑演变的唯物史观阐析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论述了儒家义利观的四次演变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至明中叶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儒家义利观贯穿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发展阶段,其中先秦和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论辩高峰。
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电子书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以全新视角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阐述,本书为其中一本。
中庸原论:儒家情感形上学之创发与潜变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
论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型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儒家文化的理论视野,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追问集体主义的“问题化历史”,具体阐述了集体主义的原始起源、逻辑形成、历史构象、文化表征、教化方式、近代型变和论域延展等问题,较为完整地阐释了传统社会“个体与集体”的理论型构与内在关系,有力回应了集体主义的历史不在场观点,巧妙驳斥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讲个体利益的片面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