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党的社会凝聚力研究

转型期党的社会凝聚力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创新理论框架,深度探讨党的社会凝聚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凝聚力为切入点,以政党与社会关系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有创见性地构建了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梳理了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主要系统形态。以此为纲,对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提升社会凝聚力从价值目标凝聚、组织凝聚、政策凝聚、媒介凝聚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这样的分析思路清晰,从思想到实际,可操作性强,对转型期提高党的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章节目录

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概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分析:凝聚力与执政党社会凝聚力

第一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概念分析

一 凝聚力

二 政党凝聚力

三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

第二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执政党的价值目标

二 执政党领袖与执政体系

三 执政绩效与制度正义

四 执政道德与执政形象

五 社会心理与外部环境

第三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功能及主要系统形态

一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功能

二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主要系统形态

第二章 历史与现状: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

一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历程

二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的传统路径

一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

二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 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四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党的社会凝聚力

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及主要特征

二 社会转型期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的优势

三 社会转型给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提出重大挑战

第三章 价值凝聚:价值目标与中国梦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

一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二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节 意识形态认同

一 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与功能

二 意识形态与政党社会凝聚力

三 坚持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第三节 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信念

一 理想引领方向,信念凝聚力量

二 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

三 中国梦凝聚力量

第四章 组织凝聚:政党权威与组织网络

第一节 党的核心领导集体与执政骨干队伍

一 党的核心领导集体

二 党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三 依法执政,取信于民

四 治理权力腐败,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

第二节 重构党的组织网络

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略性资源

二 转型期基层党组织增强社会凝聚力面临的困境

三 完善执政党的组织网络

第三节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一 服务型党组织的基本内涵

二 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到位才能凝聚人心

三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政策凝聚:执政体系与民生政策

第一节 开放执政体系

一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二 政治协调与政治沟通

三 录用社会精英

四 吸收社会优秀分子入党

第二节 民生: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一 民生的概念阐释及其特征

二 发展民生是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三 积极构建深得民心的民生政策体系

第三节 公平配置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

一 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

二 公平配置社会资源

三 公平配置社会机会

第六章 媒介凝聚:大众传媒与非政府组织

第一节 大众传媒:党凝聚社会的重要抓手

一 大众传媒在党凝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 大众传媒的新特点及对党的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影响

三 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党凝聚社会的重要桥梁

一 执政党的治理理念

二 政党与非政府组织

三 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后折页

封底

转型期党的社会凝聚力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赵长芬。

得书感谢您对《转型期党的社会凝聚力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处世的哲学课:他人与社会的思考 电子书
十二道富含社会重要价值的哲学课题,重点探讨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议题。
地震灾后社会心理干预研究:基于“8·03”鲁甸地震后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 电子书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灾后社会工作已成为实务研究领域的热点。本书基于“8·03”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首次将灾害医学中的“检伤分类”概念运用于灾后心理急救,提出“心理检伤分类”,探讨了中国特色、政府主导的救灾模式对幸存者心理复原力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幸存者的社会心理干预模式,以期推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丰富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为我国的灾害管理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屯堡社会如何可能:基于宗教视角的考察 电子书
本书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深入系统地考察了屯堡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活,全面地梳理了屯堡社会的文化形态及其具体内容,展示了一系列与宗教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通过屯堡宗教的视角,探讨“社会如何可能”这一主题。本书呈现了特殊的中国本土案例,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基础和向度,形成对将宗教区分为制度性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二分法定式的新的研究视角。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许茨作品系列 电子书
本书是建立在作者阿尔弗雷德·许茨持续多年的、对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著述的强烈关注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