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90周年庆典推出“经济所人文库”
内容简介
2019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为缅怀前辈学人之贡献、传承学术之薪火,也为了系统总结经济研究所历代学者的治学菁华与宝贵经验,经济研究所决定推出“经济所人文库”,系统选编经济研究所学者的代表性论著,首批面世者凡四十部,本书即为其中之一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小传
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波浪式运动形式
一
二
三
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必然性
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市场的问题
关于在利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加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的问题
中国经济大变动中的双重模式转换(1985年8月、11月)
一 略论两种模式转换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二)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三)两种模式转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即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有限的买方市场
(五)目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应首先放在稳定经济上,同时进行一些国民经济能够承受的、为稳定经济所必需的改革
二 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
(一)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换
(二)双重模式转换过程中的矛盾
(三)把双重模式的转换进一步推向前进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宏观改革和微观改革的关系
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
一 认清形势
二 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深化改革
三 实现协调配套,把阶段性改革和目标模式衔接起来
“稳中求进”地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离不了稳定经济
头三年:以稳为主,稳中求进
后五年:配套改革,全面转轨
正视通货膨胀问题
“稳定物价”的方针和口号不能放弃
理顺价格与稳定物价不是相悖而是相成
当前物价上涨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货膨胀性的
对通货膨胀的后果不能掉以轻心
破除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益论
几点补充建议
再论当前通货膨胀问题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模式转换的若干问题(节要)
一 研究目标模式的意义和依据
二 目标模式的择定
(一)所有制结构
(二)经济决策体系
(三)经济利益体系
(四)经济调节体系
(五)经济组织体系
三 双重体制的由来及其向目标模式的转换
(一)双重体制的由来和表现
(二)双重体制在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三)双重体制的摩擦及其进一步转换的必要性
(四)对现阶段转换进程的估量
(五)模式转换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六)模式转换的枢纽:完善市场体系
(七)模式转换的归宿:国家的经济管理由以直接控制为主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
再谈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
一 对计划与市场认识的曲折演变过程
二 若干焦点问题
我的经济观
一 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和综合平衡的发展理论
(二)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历史经验
(三)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基本原则
(四)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回顾和90年代的展望
(五)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和政策
二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二)传统经济体制的由来及其评价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分类和目标选择
(四)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结合
(五)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双轨制
(六)需要一个社会主义的“有限买方市场”
(七)不宽松的现实和宽松的实现
三 对外开放问题
(一)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义和成效
(二)深圳和海南的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
一 从市场取向改革到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解放了生产力
建国5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几个发展阶段
二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体制
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一 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担忧
二 造成当前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
三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
五 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六 经济学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
七 关于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
八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以什么理论为指导
九 克服经济学领域一些倾向性问题的意见
反思改革不等于反改革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关于当前思想理论领域一些问题的对话
一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二 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什么
三 必须排除错误思潮对改革的干扰
四 警惕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错误思潮
五 从“新自由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
六 评所谓“执政者打左灯、向右拐”
七 意识形态领域既要容许“多样化”,更要强调“主旋律”
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 从邓小平关注分配问题谈起
二 正确评估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形势
三 贫富差距扩大最根本原因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四 几种对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形势的评估
五 干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私有化”倾向:实践层面
六 “私有化”倾向的干扰:思想理论层面
七 “公有经济低效论”是个伪命题
八 论所谓“国退民进”
九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应该包括哪些范围
十 发展私营经济的正道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经验
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年
否定之否定——改革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
关于所有制结构,在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
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关于生产力内部的矛盾
关于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计划与市场关系变革三十年
一 解放思想激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探索
二 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的消长缩小行政指令式的管理范围,扩大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中国经济改革最初就是沿着这条思路摸索前进的
三 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
四 十四大定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计划”三字是省略而不是取消
五 党的十七大重申发挥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清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
一
二
三
四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一个动态的中性概念
80年代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
90年代中期治理通货膨胀和“软着陆”
世纪交替治理通货紧缩
向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过渡
近几年经济波动中的宏观调控政策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
一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
三 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
五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六 关于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口号的由来
淡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突出社会公平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思路
关于国富、民富和共同富裕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些看法
我的经济学探索之路
一
二
三
十八大后再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
一
二
三
编选者手记
刘国光集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得书感谢您对《刘国光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