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书中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作者简介

作者李红涛,黑龙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院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等。出版译著两部,发表20余篇论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一、记忆的重量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七、本书结构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五、谁在说话?

六、结语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一、引言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三、研究方法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六、结语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一、引言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四、构筑公祭空间

五、“生产”纪念公众

六、结语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一、引言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五、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三、进一步的研究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201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红涛。

得书感谢您对《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记忆与传承:消失于古村落记忆里的故事 电子书
小小一本书,带你踏上寻根之旅,走近那些渐行渐远的民居村落,走近那永不消逝的乡愁记忆。
厦门闾里记忆 电子书
追溯厦门城市历史、人文发展轨迹,追寻厦门与台湾数百年亲情,探寻掩藏民间之闽南文化、历史遗存、亲历、亲访、亲见,多为资料外之新发现。记述厦门港城、古街、闾巷、古村、古寨、古厝、古桥、古亭的历史掌故逸事。
孝顺文史记忆 电子书
本书梳理了孝顺的文化脉络,对孝顺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收集、整理、阐释,涵盖了历史、文化、名人、街区、祠庙、古建、风物、物产、传说、名胜等诸多方面,同时也记录了孝顺镇在金义新区建设中的精神风貌。
黑水为证: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 电子书
这是一部黑龙江上中游地区旅俄华侨的血泪史、奋斗史、发展史,更是黑龙江移民史的缩略。
历史深处的记忆:永州馆藏文物随笔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战国十二竹叶四山纹铜镜;战国双环耳弦纹铁鼎;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战国谷纹琉璃璧;战国勾连云纹玉剑彘;西汉龟钮“刘疆”铜印;西汉刻几何纹提梁铜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