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全景式深度透析西方视野里的北京形象。
内容简介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举足轻重,其历史地位堪与汉、唐长安媲美。
本书以研究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三朝来京的西方传教士和遣使的“北京经验”为主,着重探讨西人来京的路线、途径,在京居住、生活、活动和通信手段,在京与朝野士人的交往,对北京建筑、风俗、地理、历史的观察和研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情报的搜集与窥探。
作者简介
作者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著作有:《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严复评传》《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寻胡适的精神世界》《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傅斯年一生志业研究》《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二卷,合著)等。编著有:《胡适文集》(12册)、《傅斯年文集》(7卷)、《丁文江文集》(7卷)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序
导论
一 选择“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课题的缘由
二 关键概念的梳理:古代北京、西方
三 国内有关古代北京与西方关系的研究成果概述
四 西方相关研究及其值得注意的动向
五 研究“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课题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第一章 欧洲与中国文明对话的新开端——以西人在元大都“汗八里”的经验为中心的考察
一 中西交通的新形势及西人来华路线
二 马可·波罗进入元大都的路线、时间、住所
三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汗八里”
四 《马可波罗行纪》与同期中外北京史籍的比较及其影响
五 孟高维诺笔下的北京天主教
六 《鄂多立克东游录》中的元大都
七 马黎诺里游记中的“汗八里”
结语
第二章 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
一 17世纪来京耶稣会士概述
二 利玛窦的“北京经验”
三 安文思《中国新志》中的北京
四 李明《中国近事报道》中的北京
结语
第三章 来自北极熊的窥探——17世纪俄罗斯遣使的“北京经验”
一 17世纪俄罗斯赴京使节及其相关文献概述
二 俄罗斯使团的使命
三 俄罗斯使团的地理收获
四 对北京城的观察与记录
五 外交往来与礼仪之争
六 从商贸考察到“京师互市”
结语
第四章 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的“北京经验”——以《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为中心的讨论
一 18世纪来京之法国耶稣会士概述
二 法国耶稣会士赴华使命及其书简、报告
三 《书简集》所载进入北京的路线、时间和住所
四 法人眼中的北京建筑和园林艺术
五 出入清宫的法国耶稣会士
六 北京的地震、灾害纪实
结语
第五章 文明的较量与权力的博弈——以教廷多罗、嘉乐使华的“中国礼仪之争”为中心
一 多罗使华与康熙的冲突
二 嘉乐使华与康熙的博弈
结语
第六章 16—18世纪葡萄牙、荷兰遣使的“北京经验”
一 平托《远游记》中的北京
二 皮雷斯使团的北京之行(1521年)
三 清朝前期葡萄牙使团的“北京经验”
四 清朝初期荷兰遣使三进北京
五 荷兰德胜使团在北京(1795年)
结语
第七章 俄国东正教传教团的“北京经验”
一 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团驻京概述
二 俄国传教团的教堂、房舍、墓地和土地
三 俄罗斯传教团在京的多重活动
四 俄罗斯传教团的北京文献
五 中俄贸易在北京
结语
第八章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的“北京经验”
一 鸦片战争前英国使团的两次北京之行及其相关文献
二 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热河的行程和食宿安排
三 马戛尔尼使团笔下的北京、热河
四 阿美士德使团的“礼仪之争”——叩头
结语
总结 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
一 中西交流给北京带来的“西方元素”
二 不对称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三 康雍乾盛世下潜存的危机因素
附录一 16—18世纪来京西方耶稣会士一览表
附录二 鸦片战争以前北京与西方关系编年事辑
参考文献
书成后记
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欧阳哲生。
得书感谢您对《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