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3辑总第24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3辑总第24辑):第24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本书是总第24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对于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当代中国军事战略思维新境界

一 科学缜密的战略思维逻辑

二 特色鲜明的战略思维品质

三 厚重精深的战略思维底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价值、特性和实践要求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价值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性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要求

共同体中的公共精神

论整体性视域中的价值主体性原则

一 以人的整体性存在为前提的价值主体性原则

二 以整体性原则为要求的价值主体性原则

三 以社会历史整体性发展为限度的价值主体性原则

四 以“完整的人”为旨归的价值主体性原则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再认识

一 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基石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矛盾原则

四 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简析《反杜林论》对毛泽东哲学思维的深刻影响

一 《反杜林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论述深刻影响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哲学为基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 《反杜林论》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论述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的哲学观——把哲学归结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三 《反杜林论》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系统论证深刻影响了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以矛盾法则为核心的宇宙观

四 《反杜林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系统阐发及对无产阶级道德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深刻影响了毛泽东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

一 《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

二 《博士论文》中“自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三 “自然”的优先性背后的主体优先性

奥地利民族问题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解答方式

一 奥地利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

二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对民族问题的解答方式

三 创新抑或保守:对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民族策略的批判性回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 把握当今时代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 用当代实践激活马克思的文本研究

三 批判吸取前人有益的思想资源

四 深刻把握技术创新的时代维度

五 高度重视制度创新的理论提炼

六 充分吸收知识创新的最新成果

七 积极应对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八 着眼破解世界与中国发展难题的深层思考

九 立足中国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念

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简评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

一 政治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 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三 政治发展的规律

极权政治视域中的阿伦特与马克思

一 重审阿伦特极权主义批判的理论立场

二 虚假政治危机: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深层契合

三 帝国主义与恐怖:阿伦特对马克思的理论拓展

四 阿伦特极权理论的根本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 “重回马克思”——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前提争论

二 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中的中国化与全球性之关系

三 实现途径——实践探索和学理探究的辩证互动

社会体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可行方法

一 社会体验是主体实践的文化激活

二 社会体验是主体自觉的经验意识

三 社会体验是主体的创造性实践

从形态学视角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

一 话语症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三重形态

二 语境难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异质性分布

三 实践策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的创新发展

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生成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一 “物质为体,实践为用”的自然观:物质与实践的统一

二 “和实生物,党群共创”的历史观:人与历史的统一

三 “主客融合,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实践规律与其他规律方法的统一

四 “知行合一,检验综合”的认识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五 “具体历史,推己及人”的价值论:人与社会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

一 政治立场与人民至上

二 实事求是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 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

四 实践观点与关键在于落实

五 辩证思维与统筹兼顾

六 系统思维与顶层设计

七 战略思维与总揽全局

八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试论全面从严治党的“五个兼顾”方法特征

一 标本兼顾:狠抓作风建设与强化理想信念相结合

二 柔刚兼顾: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三 普遍与特殊兼顾:全面治党与抓住“关键少数”相结合

四 点面兼顾:反腐零容忍与严明纪律规矩相结合

五 主体客体兼顾: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相结合

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理念

一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二 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

三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非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

一 第一大“法宝”:坚持与发展民主集中制

二 第二大“法宝”: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第三大“法宝”:加强与各国共产党的团结与合作

结论: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

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文化治理体制改革完善路径思考

一 如何增强主文化整合亚文化的有效性,是中国文化治理体制改革完善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 历史上两种主文化整合亚文化路径,为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留下了极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三 文化治理体制改革完善必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走“一元主导、多样互补”文化整合道路

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超越

一 资本主义与现代化

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论争与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三 中华文化: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拓展的重要文化基点

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二 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渊源

三 中华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四 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论”

一 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二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

理论自信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一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为理论底色

三 坚定理论自信,推进哲学创新

社会结构理论与文化自信的哲学底蕴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统基础探析

一 追根溯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概念澄清

二 知行合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系统的运行机理

三 和而不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结构

四 革故鼎新:古代中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构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3辑总第24辑)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3辑总第24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9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本辑为第9辑,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电子书
本书对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八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由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
中国美学(第3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