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3辑总第16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3辑总第16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16辑,深刻论述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法路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唯物史观、物质文化理论、精神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做了深入浅出阐发。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理论论纲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理论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精神问题

简短的结语

市民社会的犹太教性质

一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含义是一样的吗

二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原子存在的批判

三 市民社会与犹太人精神: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四 异化劳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反思的坐标系

结束语

恩格斯和列宁的唯物论学说

一 恩格斯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层次

二 存在领域的分割与哲学的最高范式

三 传统唯物论哲学的立论之基及恩格斯的相应观点

四 唯能论的兴起及列宁对传统唯物论的改造

五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方法及缺陷

六 列宁提出了一切物质都具有类反映特性的观点

试论物质文化的功用

一 物质功用

二 精神功用

三 社会功用

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共产主义理想

一 第一阶段(1836~1844):从理论转向社会现实,逐步接近唯物史观

二 第二阶段(1845~1848):创立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三 第三阶段(1848~1883):将唯物史观运用到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中,在创造性发展中得到完善

论创造的核心要素与思维方式

一 创造的核心要素

二 创造的思维方式

论康德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差异

一 康德的“实践”概念

二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三 康德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差异

试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一 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质因素还是精神因素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决定”是机械单向的还是辩证双向的

三 文化真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奇想”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魅力

一 与时俱进的实践论

二 卓越非凡的实践者

三 底蕴厚重的实践力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研究

一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基本内涵

二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三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现实价值

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一 坚持实践观点,反对教条主义

二 坚持问题导向,反对经院哲学

三 坚持理论自信,反对虚无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为“四个全面”提供正能量

一 现实的挑战不容忽视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被削弱的原因

三 要重视改革开放历程的理论总结

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 真挚为民的执政情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立场

二 志存高远的坚定信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治灵魂

三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路线

四 不负重托的使命担当,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五 统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一 “四个全面”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考察与分析

二 “四个全面”是发挥主体选择性与尊重历史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战略规划

三 “四个全面”是对社会有机体的全息观照

四 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结构及其整全性

一 前两个三十年社会价值结构的非全面性

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价值结构具有整全性

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价值理想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

“四个全面”战略思维的三大特征

一 全面规划,整体布局

二 狠抓重点,以点带面

三 任势而谋,匠心独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以人为本思想

一 “四个全面”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 以人为本为“四个全面”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 “四个全面”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论辩证思维对保持中国战略定力的作用

一 辩证思维和战略定力的本质

二 辩证思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充分发挥辩证思维在保持当代中国战略定力中的作用

把握哲学方法 回应时代之需

一 当代视野下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

二 当代视野下的“可能与现实”

三 当代视野下的“偶然与必然”

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分析问题指导工作

一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二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保持战略定力

三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四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开拓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五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哲学引领

习近平执政方略研究

一 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二 宏伟目标:奋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中国梦,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 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 总体布局: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 伟大斗争:以必胜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迎接和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挑战和风险

六 伟大主体: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

七 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习近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 实现宏伟目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二 “四个全面”提供走向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三 “四个全面”深刻把握长治久安的发展规律

四 “四个全面”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 牢固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地位

从辩证思维视角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思考

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内涵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刍议

一 兼具历史性与社会性的战略布局

二 从群体转向个体的战略布局

三 注重人之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第三个30年”的新征程

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时期“三步走”的伟大历史进程

二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架构“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

三 继往开来,共和国第三个30年的伟大征程正徐徐开启

全面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丰富意蕴

一 全面深化改革的含义

二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三 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

四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

五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六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七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

八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九 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十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梦

一 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 精神文明建设要与物质文明建设比翼双飞

三 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方法透视

一 提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挑战

二 内涵要求:坚持普遍联系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实现“全面”“从严”“科学”与“治党”的有机结合

三 精神境界:突出内因决定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勇于担当、注重内省和自励自强的辩证统一

四 践行特色:肯定实践的能动性,凸显行为的受动性,促进依法治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相辅相成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经济发展方式

三 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道路的价值取向

一 中国道路的根本价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 中国道路的制度价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 中国道路的最高价值: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自信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对策研究

一 深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背景

二 深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可参考、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三 推动深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对策建议

学会活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重要讲话座谈会纪要

“辩证唯物主义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研讨会综述

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

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地位及意义

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与价值观

四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作用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经典著作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稿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3辑总第16辑)是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3辑总第16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9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本辑为第9辑,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电子书
本书对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八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由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
中国美学(第3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