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青年评论家的一次集体亮相。广涉中外文坛艺坛,谈书论画。聚焦近年作家作品;收录个性化表达的书评;尽显作者杰出的视觉教养。
内容简介
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这部评论集广涉中外文坛艺坛,谈书论画。“如是观”聚焦近年作家作品;“横截面”收录个性化表达的书评;“真画者”则尽显作者杰出的视觉教养。
作者简介
作者来颖燕,1980年生于上海,现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曾在《上海文化》《南方文坛》《山花》《周末画报》《晶报·深港书评》等刊物发表文学评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如是观
尘埃里的我们,染有现实最深的底色——杨遥《补天余》
与人无限贴近的沉默——周嘉宁《你是浪子,别泊岸》
列车要开往何方?——文珍《夜车》
“慢腾腾”的生机勃勃——舒飞廉《行人》
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未经的年代——张悦然《茧》
无处不在的“不可思议”——许舜杰《不可思议的左手》
那些不曾记载的名字——张翎《劳燕》
真实与虚构的博弈——梁鸿《梁光正的光》
向心与离心之间——读何立伟新作
顺乎心性的文学世界——关于孙颙和他的文学创作
作为诗人的批评者
李碧华:人魅如妖的奇情女子
暧昧的“非虚构”
“在一个世界里感受,在另一个世界里命名”
“没有绘画我也许走不了那么远”——从黑塞的画与《荒原狼》谈起
横截面
游荡在荒诞与现实间的灵魂——罗贝托·波拉尼奥《遥远的星辰》
“我们来自远方,现在到站了”——西尔维娅·普拉斯《未来是一只灰色的海鸥》
“我是巴蒂,我冷”——杜鲁门·卡波蒂《草竖琴》
举重若轻的终极超脱——莱昂纳德·科恩《渴望之书》
你为什么要放弃写作?——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巴托比症候群》
人各有异,情有独钟——E.B.怀特《人各有异》
生命本质的译者——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一切都处于灰色地带”——菲利普·克洛代尔《灰色的灵魂》
老去的青春——朱天文《传说》
“你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罗贝托·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埃科的“氤氲”——翁贝托·埃科《埃科谈文学》
飞鸟与鱼——《伊塔诺·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
遗落在历史迷雾中的爱与阴谋——马迪亚斯·埃纳尔《和他们说说战争、国王和大象》
呼吸之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阿尔都塞自传》
我早已经浑身湿透——莱昂纳德·科恩《美丽失败者》
卡明斯的六次“非演讲”——卡明斯《我:六次非演讲》
人性交错地带的梦魇——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人生就是一桩悬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别名格蕾丝》
别样且开放的历史图景——埃德蒙·威尔逊《到芬兰车站》
翻开里层的灵魂,每一个都很孤独——李炜《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我来自远方,不存到达的希望”——基兰·德赛《继承失落的人》
纽约让你想起了什么?——劳伦斯·布洛克《小城》
喧嚣背后的骚动——吉尔伯特·阿代尔《戏梦巴黎》
一场“非常”的聚会,一个人生“非凡”的横截面——伯恩哈德·施林克《周末》
无法选择,因为生活如此——亨利-皮埃尔·罗什《祖与占》
“我希望读者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
冥冥之中的默契——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
“阅读是创作的共谋”——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做自己的观众——纳博科夫《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暗合心底的密码——高更《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
通往奥威尔文学世界的后楼梯——《奥威尔日记》
因为孤独,所以完满——保罗·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
安妮的不凡与平凡——锡德·雅各布森、厄尼·科隆《安妮·弗兰克》画传
中国艺术的“手绘地图”——福开森《中国艺术演讲录》
“小人物”们的芳华——严歌苓《芳华》
“真理从不简单,也并不清白”——萨拉·沃特斯《指匠》
时间的抵制者——普里莫·莱维作品集
真画者
“眼睛”的蜕变
以黑暗绘光明
从马蒂斯的剪纸谈起
清晰与模糊之间——从印象派看绘画艺术中的笔触问题
“他者”眼中的中国艺术——苏立文的中国艺术研究
后记
述而批评丛书:感受即命名是2018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来颖燕。
得书感谢您对《述而批评丛书:感受即命名》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