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五辑。
内容简介
《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辑出版的一本学术刊物。从2000年到2004年,《清华社会学评论》曾陆续出版过5期,其中刊发的一些文章曾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本书是《清华社会学评论》复刊后的第一期。本书收入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由清华社会学系师生撰写的,也有少数译作。
作者简介
作者郭于华。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专题: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
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
一 民族志的宏观视野
二 民族志的历史向度
三 民族志的理论抱负
四 民族志的反思力量
参考文献
两种环保小世界:社会转型期中的民间环保组织
一 社会转型期的民间组织
二 第一种环保小世界:利益冲突的缺失
三 第二种环保小世界:社会动员的缺失
四 环保小世界的再生产
参考文献
欠薪体制与建筑工的分化——建筑工地劳动过程的民族志
引子:堵门风波
一 欠薪机制的形成
二 欠薪下的劳动过程
三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公共事件的制造——B市茉莉园小区业主诉讼维权的民族志文本
一 引言:判决背后的隐秘
二 茉莉园案业主的维权过程与诉讼策略
三 茉莉园小区业主诉讼维权的行动策略分析
四 制造公共事件的制度逻辑
五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底层生产的实践逻辑及其固化机制——中国城市“新失业群体”的一份文化民族志
一 底层的形成:两种解释及其局限
二 学校教育中的“失败者”
三 市场上的“二次淘汰”
四 底层地位的固化与阶级关系的结构化
参考文献
转型争论
新古典社会学:从共产主义的终结到阶级的终结
一 中欧:资本主义比较研究的实验室
二 通向新古典社会学之路
三 涂尔干的重现:后社会主义路径
四 韦伯的重现: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
五 马克思的重现:持久的阶级关系
六 通向后社会主义理论之路
参考文献
后社会主义理论的乌托邦与新古典社会学对历史的反讽视角
一 阶级斗争、社会变迁与共产体制向资本主义的转变
二 我们能否在后共产主义世界里定义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三 我们是否非要站在一个体系的“外部”才能批判地分析它?
关于诸转型的一种理论
一 社会主义之后的各资本主义:从社会主义趋同到多样化转型的各种策略
二 市场经济巩固期间各趋同的前景和限度
三 阶级斗争和精英冲突
参考文献
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劳工研究:问题、理论与方法
一 导言:劳工研究作为勃兴的研究领域
二 “从工厂透视社会”的问题意识
三 劳动过程与“工厂政体”
四 抗争、组织与“工人阶级形成”
五 新领域与新议题
六 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
七 小结
参考文献
“权利”还是“权力”?——劳工NGO维权策略与机制的个案研究
一 导言:农民工权益普遍受损与劳工NGO的兴起
二 一个劳工NGO的生存与维权现状
三 L维权的个案研究
四 “权利”还是“权力”?
五 小结
参考文献
迈向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社会学研究
一 卡茨尼尔森/佐尔伯格方法中的工人阶级形成
二 汤普森对英国工人阶级历史的解释
三 柯卡对德国工人阶级历史的解释
四 迈向工人阶级形成的比较方法
参考文献
韩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女工民主工会运动为中心
一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二 为面包更为社会正义而斗争:韩国女工民主工会斗争
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女工民主工会运动的扩展与影响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奢靡消费与商业合作——温州草根商人群体的“街角青年”化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二 对奢靡消费的文献与理论解释
三 通过亲密关系达成商业合作的社会语境和制度条件
四 总结与讨论:温州草根商人会是永远的“街角青年”吗?
参考文献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教育需求的变化
企业场域的变化
权力位置及其占据者的变化
支配的结构模式
再生产模式的变化
策略的变化
挣工资的资产阶级
小企业的危机
士气消沉(demoralisation)与再转换的策略
小农阶级的自我破坏行为
结论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五辑)是201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郭于华。
得书感谢您对《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五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