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先秦哲学

诗经与先秦哲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考察《诗经》对孔子、思孟学派和道家等先秦思想流派的影响。

内容简介

《<诗经>与先秦哲学》以子学时代的经典资源之一《诗经》与先秦哲学的关系为中心,从先秦子书引诗的体例与范围,诗句哲理化的方法论问题等角度出发,考察《诗经》对孔子、思孟学派和道家等先秦思想流派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张丰乾,甘肃古浪人,1973年生,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宗教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子学时代的“说《诗》”问题

一、 多能明之

二、 书于竹帛,传遗后世

三、 与化为人

四、 农战,君臣,名誉与《诗》

五、 圣贤与时世:说《诗》者的异同

六、 《诗》之失

第二章 诸子引《诗》明理之体例

一、 依诗句出现的标示

二、 依引《诗》的句式及用意

三、 诸子引《诗》的几个特点

第三章 “一言以蔽之”与诗篇的思想性

一、 兴于《诗》,以立言起思

二、 《诗》之思,思无邪

三、 民性固然,《诗》无隐志

四、 因《诗》知礼、乐

五、 《关雎》之改

六、 述而不作——《诗》的学术化和思想性

第四章 断章取义与诗句的哲理化

一、 断章取义的意义

二、 “用意”和“本义”

三、 孔子等人断章取义的模式

四、 “上下文”与引《诗》者

第五章 子思学派之《诗》学与哲学

一、 孔门《诗》教与子思学派

二、 《毛诗故训传》引子思学派之《诗》说

三、 子思学派所引《诗》篇及原诗主题

四、 “君子慎其独”与《诗》

五、 “型(形)于内”与“德之行”

第六章 儒家引《诗》明理之谱系——以“民之父母”为例

一、 家国(邦)天下与修身

二、 一体化与分离化

三、 从《诗》、《书》看“民之父母”

四、 “自我”的位置与大同理想

五、 “民之父母”的哲学基础与价值取向

六、 如保赤子

七、 劝勉、批判与革命

八、 “民之父母”的落实之处

附录一 “鸢飞鱼跃”集说

【《中庸》】

【《诗·大雅·旱麓》】

【集说一,《中庸》相关】

【集说二,《诗经》相关】

【其他文献】

附录二 《孟子·梁惠王》篇(上、下)《诗》说集评

一、 经始灵台,与民偕乐

【《孟子·梁惠王上》】

【《诗·大雅·灵台》】

【后世注评一,《孟子》相关】

【后世注评二,《诗经》相关】

二、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

【《诗·小雅·巧言》】

【后世注评一,《孟子注》相关】

【后世注评二,《诗经》相关】

三、 刑于寡妻,推其所为

【《孟子·梁惠王》上】

【《诗·大雅·思齐》】

【后世注评一,《孟子》相关】

【后世注评二,《诗经》相关】

四、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梁惠王下》】

【《诗·周颂·我将》】

【后世注评一,《孟子》相关】

【后世注评二,《诗经》相关】

五、 文王之怒,无好小勇

【《孟子·梁惠王下》】

【《诗·大雅·皇矣》】

【后世注评一,《孟子》相关】

【后世注评二,《诗经》相关】

六、 哀此茕独,发政施仁

【《孟子·梁惠王下》】

【《诗·小雅·正月》(节选)】

【后世注评一,《孟子》相关】

【后世注评二,《诗经》相关】

七、 乃积乃仓,与百姓同

【《孟子·梁惠王下》】

【《诗·大雅·公刘》】

【后世注评一,《孟子》相关】

【后世注评二,《诗经》相关】

八、 太王好色,民无旷怨

【《孟子·梁惠王下》】

【《诗·大雅·绵》】

【后世注评一,《孟子》相关】

【后世注评二,《诗经》相关】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籍(含校释、笔记及资料汇编)

二、近现代学者论(文)著及翻译作品

后记

诗经与先秦哲学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丰乾。

得书感谢您对《诗经与先秦哲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梁启超评历史人物合集·先秦卷 电子书
梁启超对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评述。
生命与自由——法国存在哲学引论 电子书
本书首先探讨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哲学,然后是马塞尔的思想,最后上溯到帕斯卡尔。这一回溯的思路反映出作者思想和精神的某种趋向,即先是离开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而走向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后又离开现代存在主义,走向法国近代早期的更为原本的存在与生命哲学的思想。
哲学导论 电子书
本书是张世英先生所著的入门经典读物。
哲学入门 电子书
本教材不囿于某一国别、派别、部门的哲学,以尽量公正的态度面对和探究人类的哲学智慧,由浅入深地导引学生从“宫墙外望”到“初识门庭”,生成关于哲学世界的基本图景,使学生在进入哲学之门之时形成对哲学的高层次理解;提高学生的哲学、人文素养,促进理论思维训练;初步领略哲学风采和精华,逐渐感悟智慧的人生境界。教材在探讨哲学的诞生、哲学与智慧、哲学与时代,哲学与思维、哲学与文明、哲学与民族、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派别
处世的哲学课:他人与社会的思考 电子书
十二道富含社会重要价值的哲学课题,重点探讨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