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本套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本册是第一卷。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本卷对马克思主义1919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系统展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作者简介

编者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等,曾兼任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共思想理论、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等研究。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奖和政府特殊津贴。独著或合著《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建设史》《“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新阶层与统一战线》《高校统战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当代中国执政党建设之路》《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总 序

导 论

第一章 近代中国面临的 严重危机及走向

一、 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思想及其影响

三、 旧有阶级的应对及其失败

四、 维新思潮的兴起和戊戌变法运动

五、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辛亥革命

第二章 “五四”前夕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一、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界的困惑

二、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思想界的启蒙

三、 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

四、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 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 “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 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 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指导

二、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最初结合

一、 列宁的东方民族革命理论及其影响

二、 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三、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六章 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及影响

二、 与戴季陶主义、国家主义派的论争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四、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初步探索

五、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第七章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回答

二、 井冈山斗争经验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 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

四、 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五、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

第八章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转折

一、 “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二、 遵义会议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 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和战略思想的提出

四、 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和推进

一、 《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体系的系统阐述

一、 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理论的提出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思想的探索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阐释

四、 国共两党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十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二、 群众路线思想的确立和系统阐述

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四、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举措

五、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一、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

二、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三、 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系统阐述

四、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 抗战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

一、 国际国内新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建国的方针

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十大军事原则的概括

三、 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与新民主主义多项政策的完善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五、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思想及其运用

第十四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

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理论思考

二、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系统阐述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成和协商民主思想的酝酿及实践

四、 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

后 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丁俊萍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佛典汉译评论与佛学中国化 电子书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佛典汉译评论的诞生、佛典汉译评论的演进、自成体系的佛典汉译评论、完备严密的佛典汉译评论范畴与命题等。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 电子书
本书分十五章,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和思潮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等。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电子书
本书旨在探讨启蒙运动及其后果和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再阐释。第一部分通过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启蒙实践对启蒙精神的确立,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启蒙理性构造传统的奠基,分析理性主义是怎样取得统治地位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对启蒙的基本态度和观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自身限制必然会导致这些成熟历史条件对资本主义的再一次否定,而这恰恰应当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探讨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认识论的发展及其革命变革,特别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认识论的本质及其当代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