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必须要读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卷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期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论述了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分析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

编者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007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导论

第一章 粉碎“四人帮”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一、 粉碎“四人帮”的伟大历史意义

1.毛泽东逝世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2.粉碎“四人帮”及其意义

3.“文化大革命”内乱的危害及历史教训

二、 冲破“两个凡是”的藩篱

1.“两个凡是”的提出

2.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

3.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三、 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2.澄清教育科学文艺领域是非

3.经济领域拨乱反正

第二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

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酝酿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和深入

3.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伟大意义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与曲折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意义

四、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变与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

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教训

2.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确立

3.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

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2.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内容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 《决议》的形成

1.《决议》起草的深刻背景

2.《决议》起草的核心问题

3.《决议》的起草过程

二、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历史的总结

1.对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七年的总结

2.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总结

3.对“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总结

4.对1976年以来伟大转折的评价

三、 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

2.科学分析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社会历史原因

3.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四、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五、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概括

1.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2.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变革要求

3.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建设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第四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提出

一、 中共十二大召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1.中共十二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2.中共十二大的主要内容

3.中共十二大的历史地位

二、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提出与发展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三、 党的十二大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理论探索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3.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基本设想

2.列宁对共产主义阶段划分理论的探索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思考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十三大与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内涵

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四、 小康社会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3.小康社会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构想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二、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1.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

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征

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价值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理论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

1.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和小岗村的创举

2.包产到户的逐步推进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二、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1.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其意义

2.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

4.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和其他重要举措

三、 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2.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

3.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积极推进

4.厂长(经理)负责制和破产法的施行

四、 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和市场核心问题的探索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的确立

2.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3.南方谈话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新突破

第八章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 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制度建设问题的提出

1.“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结构及其弊端

2.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根源及制度建设问题的提出

二、 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问题的思考

1.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以制度建设根治官僚主义

3.加强监督监察制度建设

4.通过顾问委员会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开放成败的试金石

2.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原则

四、 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

1.党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曲折历程

2.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实践探索

3.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第九章 从沿海到内地的全面开放

一、 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1.对外开放思想提出的背景

2.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

3.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二、 经济特区的建设及意义

1.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

2.建立经济特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创办经济特区的基本经验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1.从经济特区到沿海经济开放区

2.沿江、沿边地区和内陆省区的开放

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

2.列宁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

3.毛泽东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

1.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理论

1.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3.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

第十一章 科技教育事业思想的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3.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及其原因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提出的背景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

2.教育的战略方针:坚持“三个面向”

3.教育的战略目标:培育“四有”新人

四、 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1.改革教育体制,发展教育事业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加强教育立法,实行依法治教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

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1.改革开放之前党对台湾问题的主张和调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提出

二、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主要内容

1.“一个国家”和“两种制度”的内涵

2.“一国两制”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三、 “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完善

1.中英《联合声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中葡《联合声明》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一国两制”实践的港澳过渡期问题

四、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

3.“一国两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

第十三章 新时期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一、 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1.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判断的意义

二、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意义

三、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

3.确定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发展

一、 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提出

1.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 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党的思想建设理论

2.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3.党的作风建设理论

4.党的制度建设理论

三、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十五章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 苏东剧变及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1.苏东剧变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2.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的反思

二、 南方谈话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1.南方谈话发表的背景

2.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3.南方谈话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3.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结语

后 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顾海良。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佛典汉译评论与佛学中国化 电子书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佛典汉译评论的诞生、佛典汉译评论的演进、自成体系的佛典汉译评论、完备严密的佛典汉译评论范畴与命题等。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 电子书
本书分十五章,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和思潮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等。
后马克思主义:解构还是僭越? 电子书
如何全面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原则过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都是拉克劳、墨菲这样的右翼后马克思主义向我们提出的很尖锐的挑战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电子书
本书带你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