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本套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本册是第三卷。

内容简介

本卷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期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论述了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分析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

编者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007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 论

第一章 粉碎“四人帮”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一、 粉碎“四人帮”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 冲破“两个凡是”的藩篱

三、 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拨乱反正

第二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

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四、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变与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

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三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 《决议》的形成

二、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历史的总结

三、 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四、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五、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概括

第四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提出

一、 中共十二大召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 党的十二大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理论探索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 小康社会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理论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

二、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三、 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四、 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和市场核心问题的探索

第八章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 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制度建设问题的提出

二、 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问题的思考

三、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四、 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

第九章 从沿海到内地的全面开放

一、 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二、 经济特区的建设及意义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

四、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理论

第十一章 科技教育事业思想的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三、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四、 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

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二、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主要内容

三、 “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完善

四、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

第十三章 新时期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一、 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二、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发展

一、 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提出

二、 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十五章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 苏东剧变及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二、 南方谈话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结 语

后 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肖贵清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论纲 电子书
本书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之一种,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专著。全书由绪论和6章内容组成,主要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如何着眼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构建努力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包括“中国化”历史成因的剖析以及标志性成果的概括;“中国化”时代创新需要厘清的价值观念、理论体系、思想资源的整合以及大众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电子书
书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以及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精装)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
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度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立足中国场域,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开创了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到哲学、宗教、诗文化等意识形态实例的意义分析。文化世界哲学就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工作世界文化哲学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 电子书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