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呈现了当前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球化与东西方哲学对话角度探究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研究方法、问题意识与创新思路,开启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马哲学会通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视域,并在宗教学与伦理学语境中比较中西哲学传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
由于立足比较哲学的学术前沿,从破解比较哲学理论难题的实际需要出发,本书凸显了比较哲学的创新价值,力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国哲学的国际认同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编者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中国哲学创新的动能、路径与方向
导言
一、比较哲学的“第三条路线”
二、第三条路线形成的内外动因
三、第三条路线的具体展开
四、第三条路线与中国哲学话语权
第一章比较哲学的学术语境与研究特点
一、儒学与西方哲学语境中的中国哲学
(一)全球化时代的比较研究与学术对话
(二)比较哲学的可能性
(三)从事比较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方法
(四)个案研究:儒家德性伦理学
二、比较哲学的在地普遍性与研究语境
(一)比较哲学的进路与问题意识
(二)比较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三)比较哲学的在地普遍性路径
三、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三重约束”
(一)英语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双重约束”
(二)在双重约束下研究中国哲学:以王阳明研究为例
(三)在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哲学的第三重约束
第二章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与研究方法
一、比较哲学的学术视野与方法论
(一)哲学、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
(二)比较哲学研究面临的若干问题
二、比较哲学的元问题及道德形态学方法
(一)比较哲学的元问题
(二)比较哲学与道德形态学方法
(三)比较哲学的启蒙视角
三、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
(一)宗教比较研究的正误
(二)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找寻相似点
(三)不同宗教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比较哲学的学术立场与文化重建
一、比较哲学研究的学术立场、价值与可能性
(一)“判教”与“比较”的所指
(二)“判教”与“比较”的性质区分
(三)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主体立场
(四)比较哲学研究的知性价值与伦理价值
(五)从“哲学无定论”看比较哲学何以可能,有何作为
二、比较哲学之道与哲学通达之路
(一)从中西哲学的“会通”看比较哲学的任务
(二)求“通”:比较哲学的历史任务
(三)“通”的相对性与过程性特征
(四)《周易》哲学中“通”的观念对于比较哲学研究的启示
三、文化比较的误区与文化重建
(一)文化比较必须真正走出“文化围城”
(二)文化互补不是完全否定本源文化
(三)文化比较应注重文化的本源建设
第四章比较哲学的时代性与哲学会通之路
一、比较的时代与当代儒学研究的特点
(一)比较儒学研究的理论规定
(二)比较研究:百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特征
(三)比较研究的时代与儒学发展的机遇
二、中西马哲学会通之路
(一)中西马哲学互通的时代
(二)中西马哲学会通的方法论
(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前景
第五章中西智慧观比较的哲学—伦理视域
一、早期儒家与古犹太教传统中的智慧观
(一)早期儒家和古犹太教传统观念
(二)早期儒家和古犹太教传统中的“智慧”
(三)早期儒家和古犹太教传统中智慧观比较
(四)“智慧”和世界秩序
(五)作为生活经验精粹的“智慧”
(六)作为关系的“智慧”
(七)作为神圣事业的“智慧”
(八)解释学重构中的“智慧”
二、早期儒家与古犹太教智慧观伦理比较
(一)知识与德性:智慧的伦理特征
(二)智慧与道德理想:智慧的实践精神
(三)从知识到超越:智慧的宗教内涵
第六章从比较哲学到世界哲学
一、中国哲学、大哲学和世界哲学
(一)中国的哲学
(二)大哲学
(三)世界哲学
二、文明对话、文化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三、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后全球化视域
(一)“后全球化”的重要意义
(二)从后现代全球化走向后全球化
(三)从中国哲学中发现人类可以参与无限:开展的本体概念
(四)后现代中的知人与知己:西方与中国
(五)中国哲学中的“包含理性”与“体验理性”
(六)后全球化促使后后现代性的发展
结语
一、比较哲学研究的特质与方法论
二、比较哲学研究的开放性与时代性
三、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中文论文
(三)外文著作
(四)外文论文
后记
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臧峰宇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