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马克思经典,《资本论》再审视,重新梳理思路,提炼重大议题。

内容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绕不开这座“思想高峰”。本书遵循恩格斯提出的“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的原则,重新审视了《资本论》三卷内容,从中提炼出若干复杂而重大的议题,从文本学视角重新梳理了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对于诸如劳动价值论、使用价值的谱系、资本的定义、资本的运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斯密教条”批判、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家在创造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否消失了等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给予了新的甄别和分析。

作者简介

彭宏伟,1967年生,男,大连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在《哲学动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出版5部学术专著。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一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荣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文本学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新理解

误解之一:文本研究只是做版本考证而不研究思想

误解之二:文本研究只是复述原著的思想而没有理论建树

误解之三:文本研究有意回避现实问题因而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导论 《资本论》研究的当代境遇

一、《资本论》著述原貌的文献学还原

二、《资本论》研究的“当代”视角省思

三、《资本论》思想的“文本学解读”

四、资本的理论即“现代社会结构的理论”

五、作为“艺术的整体”的《资本论》

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中,《资本论》的学术研究曲折前行

第一章3卷《资本论》的9篇序言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节 资本主义“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的“自然规律”

一、从现象到本质——社会的“自然规律”

二、“死人抓住活人”

三、除掉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

第二节 “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的问题

一、对方法的误解

二、对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关系问题的再审视

三、对各种范畴的误解

第三节 “复仇女神”与“自由的科学研究”

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二、“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

三、无论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普通学者,马克思都给予足够的、同等的尊重

第四节 把《资本论》“编成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文本”

一、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时的献身精神

二、恩格斯积极维护、发展和传播《资本论》思想

第二章商品——“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第一节 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的细胞形式”

一、把商品确立为理论起点的曲折过程

二、商品——“经济的细胞形式”

三、对传统的变革——包含着劳动二重性的商品概念

第二节 使用价值的谱系

一、使用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经济关系的客观基础

二、使用价值的量的规定性——经济关系演化的一种内在动力

三、使用价值内涵的延伸——塑造新型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第三节 商品拜物教——“宗教世界的幻境”

一、商品——“一种很古怪的东西”

二、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

三、祛魅商品拜物教

第三章货币——商品的“蜕皮”

第一节 价值——“幽灵般的对象性”

一、产品转化为价值和商品

二、等价形式——“价值表现的秘密”

三、一般价值形式向货币的飞跃

第二节 货币以颠倒的形式表现社会关系

一、货币的前世与今生

二、为何金银货币能够代表“一种社会关系”

第三节 货币凭借什么魔力跃升为商品世界中的上帝

一、全部商品要在货币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

二、流通手段的职能及其演化

三、货币的其他三大职能

第四节 货币拜物教——“当人把心放进钱袋里的时候”

一、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进化形式

二、货币与资本的错乱

第四章劳动力买卖——“通向地狱的道路”

第一节 劳动的共性与个性

一、一般劳动——建筑师的“惭愧”与“高明”

二、特殊劳动——属于资本家的劳动

三、劳动力市场——天赋人权的伊甸园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的决定——“赚钱的秘密”

一、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决定

二、劳动力买卖——“良好的意图”铺就“通向地狱的道路”

三、工资制度——能否实现“正常的劳动价格”

第三节 工人养活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一、工人所得到的工资是工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价值

二、在资本的运动中,原有资本“任何一个价值原子都不复存在了”

第五章资本——“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第一节 资本——一种全新的社会有机体

一、资本家——“人格化的资本”

二、雇佣工人——所谓的“赤贫”

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

第二节 资本的内在逻辑——“积累欲和享受欲之间的冲突”

一、资本的首要的内在精神——为求利而求利的致富欲

二、资本的精神体系及其演变

第三节 资本拜物教——“资本的物神形态和资本的物神观念”

一、资本的“纯粹的物神形式”

二、资本拜物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化

第六章资本积累不是“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等等的老故事”

第一节 “既嗅不出也看不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壮大的源泉

一、以自身为前提的资本积累

二、资本自我扩张能力

第二节 原始积累是西方资本来到世间时的写照

一、揭穿资本临世的浪漫谎言

二、资本在嗜血中强壮起来

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构成不变时资本积累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二、资本构成发生变化时资本积累与劳动力的关系

三、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第七章资本的生产——剩余价值

第一节 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作为买者的权利

一、物理学意义上的工作日及隐藏在背后的权利对抗

二、从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的历史性转换

三、工场手工业是资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初级形式

第二节 大工业创造新逻辑——“工人服侍机器”

一、机器和大工业的本质

二、“工人服侍机器”的必然性及其社会后果

三、生产劳动的历史考察及其内涵的延伸

四、“工厂法”——资本的文明

第八章 产业资本的运动——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 产业资本的三大循环

一、作为“第一推动力”的货币资本

二、生产资本循环——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

三、在商品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

第二节 资本周转——决定价值增殖的关键环节

一、“能动的意义上”的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总周转——消除价格与价值的界限

三、周转时间与资本价值的增殖

第九章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复杂关系

第一节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内在统一性

一、剩余价值与利润的本质关系

二、商品“惊险的一跳”的起点与终点

第二节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一、利润率是利润的“再自身反映”

二、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其对资本主义的威胁

一、形成平均利润率的中介——市场竞争

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资本的应对方法

第四节 总产品分配与“斯密教条”批判

一、社会总产品是马克思的c+v+m还是斯密的v+m

二、社会总产品是c+v+m

第十章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运行机制的内在矛盾

一、资本的主体——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的错位

二、物的循环与价值循环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 在资本的运动中形成对抗性的社会结构

一、资本家的“劳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利润?

二、经济危机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节 如何“敲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

一、“医治”危机的几张“药方”

二、危机的根源——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例失调

三、从经济危机到金融危机

综论

一、基本理论的回应和发展

二、资本在当代中国的蜕变与意义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后记

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宏伟。

得书感谢您对《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篇共十四章,内容包括:黑格尔《法(权利)哲学》——对传统解读水平的反省、对新解读可能性的探索;黑格尔法哲学关于人的规定的双重路径;自然与契约的彼岸——黑格尔《抽象法》中的人格财产权;转让为什么是所有权的最终规定——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对占有和所有的区分;论不法对伦理的作用:主体与伦理实体的和解等。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6)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7)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度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立足中国场域,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开创了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到哲学、宗教、诗文化等意识形态实例的意义分析。文化世界哲学就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工作世界文化哲学
价值形式、国家衍生与批判理论: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研究 电子书
在当代思想史的地图上,多条线索都指向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联邦德国的一个理论运动,这就是由阿多诺的弟子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等人开拓的“新马克思阅读”(DieNeueMarx-Lektüre)运动。新马克思阅读这一理论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孕育中破茧而出,其主要理论研究对象,就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价值形式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对资产阶级国家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