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新研究模式批判性探讨莱布尼茨正义理论,弥合分裂,展现动态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莱布尼兹丛书之一种。莱布尼兹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大家。本书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来展开对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的批判性研究。首先,这种新的模式吸收借鉴了以往的关于莱布尼茨正义、伦理及神学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有助于弥合国际莱布尼茨正义研究中本质论、存在论与神义论的分裂与对立。其次有利于阐发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的独特性在哪里,考察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的内在结构与思想张力,呈现其正义思想的动态发展与交错复杂性。再次,新的模式要有助于在相对应和相对照的思想脉络中,批判分析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并在与其他正义理论思想脉络的相互对照和激发中创造新的理论生成空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中国莱布尼茨研究丛书》编委会
总序走向莱布尼茨研究的新时代
PrefaceTowards A New Era of Leibniz Studies
前言
第一章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之根基
一 “自然”、“正义”的希腊、拉丁词源辨析
二 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的正义
(一)正义与知识、绝对
(二)正义与意志
(三)正义与灵魂不死
三 亚里士多德德性实践的正义
(一)正义是一种品质
(二)正义与实践
(三)自然正义与约定的正义
四 古希腊罗马自然法与基督教自然法
(一)斯多葛主义自然法
(二)古罗马法自然权利三原则
(三)奥古斯丁与阿奎那自然法
五 基督上帝之光、之爱、之义
(一)上帝启示之光
(二)上帝普遍之爱
(三)上帝永恒之义
第二章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地位
一 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 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章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的内涵、脉络及研究模式梳理
一 莱布尼茨自然概念的含义
(一)现象领域指服从数学原则和机械法则之存在
(二)本体领域指体现为力、欲、形式的实体本原
(三)神学领域指不诉诸奇迹的理性解释
二 莱布尼茨正义概念的发展脉络
(一)早期从实践德性出发界定正义
(二)中期从法律证明出发界定正义
(三)晚期从正义本身出发界定正义
三 国内外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研究模式梳理
(一)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资源
(二)主要研究论题
四 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的形而上学内涵
(一)本质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几何真理”的先天理念
(二)存在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社会契约”的前定和谐
(三)道德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上帝之城”的幸福体验
(四)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内在结构的三对矛盾线索
第四章 正义的理性之维与感性之维:自然秩序的有机和谐
一 莱布尼茨实体学说是17世纪自然哲学的非典型代表
二 广延分析与形上分析之差异
(一)诉诸广延与绝对必然性的数学原则
(二)遵循机械论的物理学原则
(三)诉诸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原则
三 广延分析与形上分析之统一
(一)灵魂与躯体的统一
(二)机械法则与形而上学法则的统一
第五章 正义的理性之维与德性之维:人类社会秩序的仁爱和谐
一 个体正义中的理性与德性
(一)正义在于爱的本性
(二)正义不依赖于意志、权力
(三)正义在于理性智慧
二 个体正义中的命定与自由
(一)命定体现为道德必然性
(二)自由的三重界定
三 社会正义中的制度辩争
(一)社会正义中的自然法
(二)社会正义中的公共福利
(三)社会正义中的财产私有与公有
(四)社会正义中的主权法与国际法
第六章 正义的理性之维与神性之维:宇宙秩序的普遍和谐
一 上帝是正义的源泉
(一)上帝存在证明
(二)现存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三)最好的世界是秩序普遍和谐的世界
二 上帝正义与容忍恶的存在
(一)灵魂起源于有机的先成形式
(二)恶产生于形式自身
(三)上帝容忍恶是为了整体更大的善
第七章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的批判分析
一 正义理性认识之自然主义僭越
二 正义存在之充足理由静止性与主体封闭性
三 正义超越体验之自我同一性
第八章莱布尼茨自然正义与社会主义正义理论建构
一 从莱布尼茨自然正义到马克思正义观的历史流变
(一)从自然社会到历史社会:莱布尼茨—维柯—黑格尔—马克思
(二)从自然正义到拒斥正义:莱布尼茨—自由主义正义—马克思
(三)从宗教理想到宗教批判: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马克思
二 对社会主义正义理论建构之启发
(一)精神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双重启动
(二)自然实践正义与技术的实践正义
(三)差异性缝隙中的超越性体验正义
三 社会主义正义理论之出场
(一)社会主义正义的出场领域:关注精神和灵性世界
(二)社会主义正义的出场路径:价值哲学研究新范式
(三)社会主义正义的出场方式:论题激发与前提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研究是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少兵。
得书感谢您对《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