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研究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三类来源与“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

内容简介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主要采用认知语言学和语法化的理论方法,从来源上把汉语名量词分为三类,即“名词来源的名量词”“动词来源的名量词”和“复杂来源的名量词”,通过对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的个案研究,丰富并细化了汉语名量词的来源类型。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的形成机制。从这一机制出发,认为所谓名词量词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模式投射到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的结果。

作者简介

作者李计伟,男,1978年8月出生,河南西华人,理论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语法类型学、语法化)、历史语言学、海外华语。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绪论

1.1 量词、类别词与单位词

1.1.1 汉语的量词及其分类

1.1.2 类型学视野下的类别词及其分类

1.1.3 术语

1.2 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研究综述

1.2.1 汉语名量词范畴的语法化

1.2.2 名量词语法化过程的个案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4 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1.4.1 理论基础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名词来源的名量词

2.1 量词“窠”的产生、发展与量词“棵”的出现

2.1.1 问题的提出

2.1.2 “窠”的本义、隐喻意义及量词“窠1”的产生

2.1.3 量词“窠3”及其组配

2.1.4 量词“窠2”的产生及其逆语法化

2.1.5 量词“棵”的出现及其与“窠2”的关系

2.1.6 基于“窠”来重建“科”的语义发展过程

2.1.7 结语

2.2 量词“根”的语法化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

2.2.1 问题的提出

2.2.2 量词“根”的形成

2.2.3 范畴化理论与量词“根”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

2.2.4 关于汉语量词的功能

2.3 量词“桩”的语法化与其句法组配的发展

2.3.1 问题的提出

2.3.2 “桩”的内涵意义与量词“桩”的产生

2.3.3 量词“桩”的发展与其句法组配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量词“则”的来源

2.4.3 量词“则”的句法组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词来源的名量词

3.1 量词“副”的语法化与其义项分立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副”的动词意义与量词“副”的认知语义基础

3.1.3 量词“副”的句法组配及相关问题的解释

3.1.4 结语

3.2 量词“件”的语法化与其句法组配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量词“件”的认知语义基础

3.2.3 量词“件”的句法组配

3.3 量词“把”的语法化与其句法组配

3.3.1 问题的提出

3.3.2 “把2”的出现与其句法组配

3.3.3 “把1”的出现与其句法组配

3.3.4 “把3”的出现与其句法组配

3.3.5 粤方言中的“(一)把嘴/口”及相关问题

3.4 量词“届”的语法化

3.4.1 动词“届”的意义

3.4.2 量词“届”的产生与其句法组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来源的名量词

4.1 量词“项”的来源与其句法组配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量词“项”的复杂来源:从“头项”到“项”

4.1.3 “头项”的词汇化、意义及其省缩为“项”的原因

4.1.4 量词“项”的语义特征及其句法组配

4.1.5 海外华语中量词“项”的组配

4.1.6 结语

4.2 量词“叶”的多元生成与量词“页”的来源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量词“叶1”的产生与其句法组配

4.2.3 量词“叶2”的产生与其句法组配

4.2.4 量词“叶3”的产生与量词“页”的出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

5.1 转喻理论与汉语名量词的转喻生成

5.1.1 名词的可数性与汉语光杆名词的指称功能

5.1.2 Radden & Kövecses的转喻理论

5.1.3 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起源及其历史层次

5.1.4 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转喻生成

5.2 隐喻理论与汉语名量词的隐喻-转喻扩展

5.2.1 隐喻理论

5.2.2 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隐喻扩展

5.3 从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看名词量词的双向选择

5.3.1 汉语名词量词的双向选择机制

5.3.2 汉语名词量词双向选择机制的成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名+量”式双音词研究

6.1 “名+量”式双音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6.2 “名+量”式双音词的形成

6.2.1 “N件”

6.2.2 “事条”

6.2.3 “N只”

6.2.4 “N匹”及其他“名+量”式双音词

6.3 “名+量”式双音词结构平议

6.4 “名+量”式双音词的析层与来源方式分类

6.4.1 原生式“名+量”式双音词的判定标准

6.4.2 “官员”和“书本”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后记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研究是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李计伟。

得书感谢您对《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存在的四大问题,并通过自建国际汉语教师动态数据库,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间互动关系、能力影响因素和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结论。
复杂动态理论下越南汉语本科生学习行为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国别化的视角出发,全时、全面地对越南汉语本科生的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程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关于学生学习行为和知识领会程度的数据和信息,以此给越南开设汉语专业的高校和机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复杂动态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及其发展过程。通过多模态语料库的建立、分析与讨论,对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从而建立了相应的汉语交际能力理论框架,并据此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评估等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汉语序数范畴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形式与语义互证、定性与定量配合的方法,研究汉语序数范畴的表达。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汉语序数范畴的语义构成基础和序数参照的类别,翔实地描写了汉语序数范畴的三大表达形式。全书将研究重点放在序数语法表达式上,揭示了它在句法、语义上的诸多特征,探讨了它的典型性问题,并以“第”和量词的隐现为视点,寻找不同形式之间的区分点,最后概括了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共性特征。
汉语母语环境下英语阅读及其认知技能发展.国际儿童阅读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从小学一年级到成人大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相关认知技能的实证研究数据,内容分为阅读模型和第二语言阅读能力发展综述、汉语母语背景下英语阅读及其相关技能的发展轨迹、汉语母语环境下英语阅读成分因素分析、汉语母语环境下英语阅读发展的影响因素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