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在功能语言学的视野下考察传信范畴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在语言使用中和相关语言范畴的互动关联。
内容简介
传信范畴的核心意义是表达所言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式。汉语的传信范畴有专职传信语和兼职传信语(传信策略)之分。
书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专职传信语和兼职传信语作为个案,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深入分析了汉语传信范畴的使用差异、演变形成方式,揭示了该范畴与人称、体貌和情态等语言范畴的互动限制。
作者简介
作者乐耀,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就职于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曾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兴趣为话语功能语法、会话分析、汉语儿童词类习得、汉语互动语言学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内容提要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目标
1.2 研究框架和内容
1.3 研究范式、意义及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范式和理论背景
1.3.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3.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第2章 国外传信范畴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传信范畴的认识历程
2.2.1 传信范畴研究的萌芽(20世纪以前)
2.2.2 传信范畴研究的形成(20世纪初期)
2.2.3 传信范畴研究的确立(20世纪中期)
2.2.4 传信范畴研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
2.3 传信范畴与相关语言范畴的关联
2.3.1 传信范畴的意义及其界定
2.3.2 传信与情态和语气
2.4 传信范畴的多视角研究
2.4.1 传信范畴与其他语言范畴的互动研究
2.4.2 传信范畴多学科多研究范式的立体研究
2.5 对国外传信范畴研究的一点思考
2.5.1 从语言学史角度看语言范畴研究的趋向
2.5.2 国外传信范畴研究呈现的特点及其不足
第3章 国内传信范畴研究现状
3.1 引言
3.2 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现状
3.2.1 马建忠《马氏文通》中的“决辞”和“疑辞”(1898)
3.2.2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的“传信”和“传疑”(1942)
3.2.3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中的“确定”和“疑惑”命题(1948)
3.2.4 国外传信范畴研究的引进和运用(1990年后)
3.3 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3.3.1 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的特点
3.3.2 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4章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的性质和概貌
4.1 对传信范畴的认识
4.1.1 传信范畴的含义
4.1.2 传信范畴的性质
4.2 汉语传信范畴概貌研究述评
4.2.1 胡壮麟(1994a;1995)和朱永生(2006)
4.2.2 张伯江(1997)和陈颖(2009)
4.3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概貌的勾勒
4.3.1 本研究对汉语传信范畴的界定
4.3.2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概貌
4.4 小结
第5章 现代汉语传信语“据说”和“听说”的使用差异
5.1 引言
5.2 传信语“据说”和“听说”的已有研究
5.3 传信语“据说”和“听说”在语料中的使用情况
5.3.1 语料来源
5.3.2 “据说”和“听说”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
5.3.3 “据说”和“听说”前带主语情况考察
5.3.4 “据说”和“听说”邻接成分的句法表现
5.4 传信语“据说”和“听说”的差异及成因
5.4.1 篇章语体
5.4.2 句法表现
5.4.3 语义韵律
5.4.4 传信功能
5.4.5 小结
5.5 余论
第6章 汉语口语中传信语“人说”和“说什么”的由来
6.1 引言
6.2 北京口语中传信标记词“人说”的由来
6.2.1 由引导句到传信标记词:词汇化
6.2.2 由言说行为到信息获取方式:语法化伴随主观化
6.2.3 由复合句到带有传信标记词的单句:去从属化
6.2.4 其他语言的例证及小结
6.3 汉语口语中传信标记词“说什么”的由来
6.3.1 言说动词“说”的多功能性
6.3.2 与“说”相关的结构:“说什么”的传信功能
6.3.3 其他语言的例证及小结
6.4 结语
第7章 从信息知晓看人称与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互动
7.1 引言
7.1.1 现象观察
7.1.2 研究设想
7.2 不同人称与传信语在话语中的使用情况考察
7.2.1 人称的使用情况
7.2.2 传信语的使用情况
7.3 信息知晓度与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互动关系
7.3.1 信息传递者/接收者和信息知晓者的关系
7.3.2 对不同人称主语句中传信语使用差异的解释
7.4 余论
第8章 汉语认识情态词“应该”用于表达传信意义
8.1 引言
8.1.1 现象观察
8.1.2 问题提出
8.2 汉语可以借助认识情态来表达传信意义
8.2.1 传信范畴与认识情态含义的异同
8.2.2 用于表达传信意义的情态范畴类型的鉴别
8.3 体貌标记“了”在传信表达中的作用
8.3.1 体貌范畴和传信范畴关联研究的回顾
8.3.2 从“了”和“应该”的搭配看体貌标记对传信表达的作用
8.3.3 小结
8.4 人称对传信语使用的限制
8.4.1 人称和信息知晓
8.4.2 第一人称句中非亲历类传信语的使用与事件的非意愿性
8.4.3 小结
8.5 结论
第9章 汉语引语的传信功能及相关问题
9.1 引言
9.2 引语的组成结构
9.3 引导句用以传信:以谓语部分含有“说”的引导句为例
9.3.1 位置分布与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9.3.2 信源指称与信息来源的明确度
9.3.3 言说情状与对信息的主观态度
9.3.4 小结
9.4 引用句用以传信
9.4.1 汉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差异
9.4.2 从语用功能的差异看引用句的传信功能
9.4.3 小结
9.5 结语
9.5.1 回答:引语如何传信
9.5.2 研究启示
第10章 传信范畴作为汉语会话话题生成的一种策略
10.1 引言
10.2 会话话题生成的阶段和汉语的传信范畴
10.2.1 会话话题及其生成阶段
10.2.2 汉语传信范畴及其类型
10.3 传信范畴在汉语会话话题生成中的作用
10.3.1 传信范畴在会话话题的预备阶段
10.3.2 传信范畴在会话话题的引入阶段
10.3.3 传信范畴在会话话题的延续阶段
10.4 汉语会话中传信范畴和话题生成互动研究的启示
10.4.1 传信的表达和话题的生成都是动态交际活动
10.4.2 传信、话题和话主在言语交际中的互动关系
10.5 小结
第11章 传信范畴研究的理论思考
11.1 引言
11.2 传信范畴的分类维度
11.3 传信范畴和认识情态范畴
11.4 传信范畴和意外范畴
11.5 传信范畴是一种指示范畴
11.6 互动交际中的传信范畴研究
11.7 小结:研究方法的讨论和反思
第12章 研究启示和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是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乐耀。
得书感谢您对《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