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音节-语义视野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音节-语义视野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汉语中韵律句法现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汉语事实,紧紧抓住汉语“音节–语素–字”相对应的基本格局,通过分析汉语句法结构的韵律模式,汉语四音节成分的韵律地位,汉语复合词构成的韵律因素等个案,提供了一条“音节–语义(语用)”相关联的汉语韵律语法研究思路。

本书重新审视韵律和语法的“互动观”,重新检讨重音理论在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得失,注重阐释以下三点论断:第一,韵律和语序一样,本身就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一种手段;第二,韵律表达语法意义,并不是通过重音作为中介来调节实现的,而是通过音节数目的多少对立来实现的;第三,对汉语韵律语法现象的解释,应更多地从语义语用机制上寻找原因。

作者简介

作者周韧,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汉语韵律语法研究、汉语虚词研究和汉语词类研究等方面。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0.1 汉语的语法特点

0.2 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语

0.3 音节数目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0.4 本书研究范围及章节梗概

0.5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支点

1.0 引言

1.1 汉语句法结构的韵律模式

1.2 节律音系学重音理论下的汉语韵律语法分析

1.2.1 端木三先生的韵律语法研究

1.2.2 节律音系学理论简述

1.2.3 Duanmu(2007)对汉语词汇的节律音系学分析

1.2.4 Duanmu(2007)对汉语韵律语法问题的重音分析及述评

1.2.5 小结

1.3 基于“动词分配重音”和音步组向规则的汉语韵律语法研究

1.3.1 冯胜利先生的汉语韵律语法研究

1.3.2 基于“动词分配重音”的汉语韵律语法研究

1.3.3 音步组向规则

1.3.4 对“动词分配重音”理论的评述

1.3.5 对“音步组向规则”的评述

1.3.6 小结

1.4 重音不是汉语韵律语法研究运作的支点

1.4.1 汉语重音本身就不明确

1.4.2 跨方言的重音差异和超越方言的韵律语法现象

1.4.3 声调不构成汉语重音不明确的原因

1.4.4 汉语的重音未能展示重者更重

1.4.5 汉语不能区分词重音和短语重音

1.5 汉语是一种音节计数的语言

1.5.1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意义

1.5.2 句法韵律枢纽

1.5.3 从轻重到多少

1.6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句法结构韵律模式的“音节—语义”解读

2.0 引言

2.1 研究回顾及评述

2.1.1 音节单双的认知层次差异说

2.1.2 音节单双的语法功能分工说

2.1.3 韵律结构和语法结构的“松紧象似”说

2.1.4 松紧象似是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原则

2.2 “音节—语义”关联的象似性解读

2.2.1 “音节—语义”关联是汉语句法结构韵律模式的选择动因

2.2.2 三类粘合式定语

2.2.3 粘合式多项定语的语序

2.2.4 利用“音节—语义”关联处理汉语句法结构韵律模式的问题

2.2.5 2+1式形名偏正结构

2.2.6 2+1式动宾结构

2.3 “音节—语义”关联象似性的其他相关运用

2.3.1 性质形容词与状态词形容词的音节数目

2.3.2光杆性质形容词做谓语的限制

2.3.3“把”字句动词不能挂单

2.3.4 满纳量词的单双音节选择

2.4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双音节和四音节对立的“音节—语义”解读

3.0 引言

3.1 四音节成分也是一级韵律单位

3.2 词缀对音节数目的要求

3.3 特定句法格式对音节数目的要求

3.4 语序调整和音节数目的关联

3.5 “音节—语义”模式的结构解析解读

3.6 小结

第四章 “的”字分布韵律因素的“音节—语义”解读

4.0 引言

4.1 “的”字分布的韵律因素

4.2 半逗律

4.3 半逗律的作用范围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状中结构韵律模式的“音节—语义”解读

5.0 引言

5.1 对状中结构韵律模式的考察

5.2 对现象的概括描写

5.3 重音理论的分析

5.4 基于“音节—语义”象似性解读的分析

5.4.1 副词的语义类别与共现顺序

5.4.2 状中结构韵律模式的“音节—语义”象似性

5.5 基于“音节—语义”信息结构解读的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韵律、句法和语义,谁制约了谁?

6.0 引言

6.1 韵律规则,句法规则,还是语义规则?

6.2 定中偏正结构的2+1式和1+2式

6.3 粘合式偏正结构多项定语的语序调整

6.4 街道专名与方位名的语序调整

6.5 含动宾结构复合词的语序调整

6.6 一则关于韵律与句法语义互动关系的心理学实验

6.7 小结

第七章 韵律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7.0 引言

7.1 最小对比对最能显现韵律的作用

7.2 动量成分与时量成分的语序问题

7.3 动词后表处所介词短语的语序问题

7.4 “们”字短语不做宾语问题

7.5 小结

第八章 汉语词重音问题研究述评

8.0 引言

8.1 汉语词汇的基本情况

8.2 汉语词重音研究的主要基本面

8.2.1 汉语词重音的研究方法

8.2.2 汉语词重音研究的语体基础

8.2.3 汉语词重音关联的语音要素

8.2.4 汉语词重音与声调的关联

8.2.5 汉语词重音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8.3 汉语词重音研究的主要争议点

8.3.1 汉语词重音的等级

8.3.2 汉语词重音的前后分布和左右分布

8.3.3 汉语词重音分布的判断环境

8.4 汉语到底有无词重音

8.4.1 什么是具备语言学意义的词重音

8.4.2难言汉语具备语言学意义的词重音

8.5 小结

第九章 复合词物性结构的“音节—语义”解读

9.0 引言

9.1 生成词库论简介

9.2 1+2式名名复合词物性结构讨论

9.3 2+1式名名复合词物性结构讨论

9.4 动词中心分析与物性结构分析

9.5 中心名词的功用角色

9.6 小结

第十章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韵律单位的阶层设定

10.0 引言

10.1 研究回顾及评述

10.2 音步问题

10.3 四音节问题

10.4 一种以音节数目为依据的汉语韵律语法韵律单位层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音节-语义视野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周韧。

得书感谢您对《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音节-语义视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新媒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重点对微信这一当下最流行、最普及、影响面最大的新媒体进行了研究,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时代性、创新性特点。
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汉语空间极性词与其他词语的组配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配中出现的空位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了空位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释,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空间极性词能否和其他词语组配,受到极性词自身的语义、组配词语的语义和整个结构的结构义的共同制约,部分空间极性词组配前的语义对立关系在与其他语言单位组配后会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围绕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特征展开,对普通话和众多方言的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在句法语义相互验证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语言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汉语方言与非汉语的比较,探求和总结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本书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归纳,总结出了普通话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优先序列等级,以及汉语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存在的四大问题,并通过自建国际汉语教师动态数据库,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间互动关系、能力影响因素和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结论。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基于复杂理论研究汉语类型特征问题,在构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SLA领域汉语作为目的语的类型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并对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泰国四个国家的留学生的中介语及汉语母语语料库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来源国学习者偏误所反映的汉语类型特征的共同之处及差异之处。全书共五章,分别为:绪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建构,研究设计,讨论与分析,建议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