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分析虚拟社群舆论生成的动态过程,还原社群互动差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内容简介
既往的舆论学研究,一直偏重对群体互动结果的关注,以持相同意见的绝大多数来消解观念的丰富性,这本身也是对舆论价值的折损。本书则是将虚拟社群的舆论生成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真正还原社群舆论的互动差异,让“人以群分”的网络世界更加泾渭分明。本书的“上篇”为理论篇,主要从理论视角梳理虚拟社群与网络舆论的相关学术讨论;“中篇”依托于对网络即时通讯社群展开的一项大型调研,以数据分析来全方位还原虚拟社群的互动特质及影响;“下篇”名为“个案”篇,其实质是对不同虚拟社群涉及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书的三篇内容相互衔接呼应,兼顾到理论梳理、个案呈现与经验性研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虚拟社群:平台更迭与群体聚集
第一节 技术史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空间更迭
第二节 社会群体网络聚合的本质
第三节 网络社群:利益相关或志趣相投
第二章 溯本清源:公众舆论概念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精英史中的公众舆论
第二节 社会史中的公众舆论
第三节 作为学理概念的“公众舆论”
第四节 公众舆论的属性特征
第五节 公众舆论是虚妄的,还是现实的?
第三章 网络舆论:一个革命性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何谓“网络舆论”?
第二节 开放性:形成虚拟社群的观点自由市场
第三节 匿名性:促生虚拟社群参与的驱动力
第四节 去中心化:提供虚拟社群挑战权威与重新赋权的契机
第五节 协商性:实现虚拟社群舆论互动的理性重建
第六节 批判性:明确虚拟社群舆论互动的立场分野
第七节 互动性:人人都是线上演说家
第八节 归属感:维系虚拟社群的心理纽带
第四章 范式之争:网络舆论研究的中西差异
第一节 西方研究:以“影响”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本土研究:以理论“适用”和“引导”为主体的研究范式
第五章 乌托邦还是恶托邦: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公共领域”理论框架内的固有争议
第二节 自由表达与理性协商:网络公共参与的乌托邦式期待
第三节 被折损与被侵害的公共性:网络参与实践的恶托邦式困境
中篇 实证篇
第六章 虚拟社群的自画像
第一节 “我们”是谁?
第二节 “我们”如何互动?
第三节 “我们”在说什么?
第七章 虚拟社群的群体动力原理
第一节 驱动“我们”参与社群的原力
第二节 “我们”的纳新机制
第三节 “我们”关系网络的线上线下延伸
第八章 虚拟社群的归属感
第一节 虚拟社群参与者的归属感
第二节 虚拟社群参与者的满足感与认同感
第九章 虚拟社群的分化
第一节 “我们”中的“领袖”
第二节 “我们”中的管理员
下篇 专题篇
第十章 虚拟社群“大V”的舆论力量
第一节 意见领袖的变迁: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互动
第二节 微博:媒体化、社会化与社区化
第三节 微博的“名人”气质
第四节 谁是微博名人?
第五节 微博名人舆论的结构要素
第六节 微博名人舆论互动特征
第七节 名人微博影响力结构分析
第八节 想象的平等,匮乏的公共性与过度媒体化
第十一章 网络迷群:开启粉丝主导话题时代
第一节 网络“迷群”:一股文化新势力
第二节 “迷群”研究的学理路径
第三节 网络“迷群”的社会语境
第四节 网络“迷群”的身份认同建构
第十二章 AcFun社群:弹幕式舆论互动
第一节 弹幕互动的兴起与代表性平台
第二节 弹幕互动的学术研究推进
第三节 弹幕互动的属性特征
第四节 弹幕互动的参与主体构成
第五节 弹幕互动与青年亚文化
第十三章 朋友圈:虚拟社群的自我呈现
第一节 网络自我呈现:理论的视角
第二节 朋友圈自我呈现的研究方案
第三节 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特征、方式及策略
第四节 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影响因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安珊珊。
得书感谢您对《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