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独特民族性特征。
内容简介
从启蒙主体到人民大众主体的构建,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主体观在中国的历史问题语境中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内涵。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重视作家的思想改造、革命伦理意识、道德修养以及注重个体责任与人民性的价值尺度等方面,表现出它在政治伦理层面有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可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将文学看作是人民大众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政治伦理活动。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研究价值
二 课题的当前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 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
第一章 西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西方实践观的理论述评
第二节 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阐发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生成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历史形态的初步确立
第二节 人民本位实践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思想体系的成熟
第三节 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认识论特征
第一节 实践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核心
第二节 从反映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第三节 实践认识论批评范式反思
第四章 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核心
第二节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推进与建构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反思
第五章 政治伦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文学实践的政治伦理特质
第二节 政治伦理价值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价值评判的内在尺度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伦理价值尺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历史抉择与逻辑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亚南。
得书感谢您对《历史抉择与逻辑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