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一部了解近代知识人无法绕开的必读书。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当科举和门第嬗变为学校和文凭,以儒家文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思想框架逐渐解体。从朦胧且短暂的新文化联盟,到各种各样的主义与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了近代中国耀眼的知识光谱。
在这样一个大转型时代,知识分子身处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启蒙大众的使命,而作为启蒙者,他们自身又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怎样的转型?
作者简介
作者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初版序言(2008)
一、 都市空间网络
二、 管理型公共领域与批判型公共领域
三、 都市知识分子的特征
四、 知识分子共同体与公共交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一、 从“士绅社会”到“知识人社会”
二、 “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学校、社团与传媒
三、 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第二章 士人、城市与权力:清末沪上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 日常生活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私谊网络
二、 认同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会社网络
三、 政治变迁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集会网络
四、 印刷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传播网络
第三章 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一、 从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北京大学
二、 从政团到社团:《改造》派知识群体的凝聚与介入
第四章 分歧与底线: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 19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 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
一、 “左联”知识分子:居无定所的漂泊者
二、 “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植根上海社会的文化移民
三、 上海地方名流:跻身城市精英的另类知识分子
第六章 十字街头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交往世界
一、 胡适派学人群与北平自由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 传统、现代交往的双重面相与京派文人的交游网络
三、 《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
第七章 地缘、学缘与惯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
一、 联大的公共空间
二、 联大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自我认同
第八章 重建社会重心:战后知识分子的同人群体
一、 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二、 《时与文》群体
三、 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四、 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有为有守: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是2024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许纪霖 等。
得书感谢您对《有为有守: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