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讲述了法律解释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实在的法律活动。
内容简介
成文法的生命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法律解释活动,法律解释活动越发达,成文法的生命力就越长久;法律解释活动还可以克服成文法刚性和僵化的缺点;法律解释方法也是防止裁判活动的任意性、保障司法判决公正性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当根据中国法律解释的现实需要来构建中国的法律解释学,而法律解释学的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王利明,1960年2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1981年获湖北财经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1998年8月至1999年6月,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曾获“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第一届中韩青年学术奖、长江学者等奖励。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法律解释的时代意义
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缩略表
第一编 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法律解释学概述
第二节 法律解释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法律解释学的体系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法律解释概述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第二节 法律解释与相关概念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主体和对象
第四节 法律解释的目标
第五节 法律解释的方法
第六节 法律解释与意思表示的解释
第七节 法律解释的原则
第八节 法律解释的结论
第三章 法律解释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西方法律解释方法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法律解释方法的发展
第四章 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与利益衡量
第一节 法律解释与法律论证
第二节 法律解释与利益衡量
第二编 狭义的法律解释
第五章 狭义法律解释概述
第一节 狭义法律解释的概念、特征及适用范围
第二节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六章 文义解释
第一节 文义解释概述
第二节 文义解释的对象与依据
第三节 文义解释方法的运用
第四节 文义解释的规则
第七章 体系解释
第一节 体系解释概述
第二节 体系解释的步骤
第三节 体系解释的规则
第四节 体系解释与法律适用规则的关系
第八章 当然解释
第一节 当然解释概述
第二节 当然解释的两种方法
第三节 当然解释方法的具体适用
第九章 反面解释
第一节 反面解释概述
第二节 反面解释的适用
第三节 反面解释的适用步骤和规则
第十章 目的解释
第一节 目的解释概述
第二节 目的解释的运用
第十一章 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
第一节 限缩解释
第二节 扩张解释
第三节 限缩解释、扩张解释与相关概念
第四节 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的规则
第十二章 历史解释
第一节 历史解释概述
第二节 历史解释与其他解释方法
第三节 历史解释的运用
第十三章 合宪性解释
第一节 合宪性解释概述
第二节 合宪性解释与其他解释方法
第三节 合宪性解释的适用
第十四章 社会学解释
第一节 社会学解释概述
第二节 社会学解释与其他解释方法
第三节 社会学解释的适用
第三编 价值补充与漏洞填补
第十五章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
第一节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概述
第二节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类型化
第十六章 法律漏洞填补概述
第一节 法律漏洞的概念及其认定
第二节 法律漏洞填补的基本原理
第十七章 类推适用
第一节 类推适用概述
第二节 类推与相关概念
第三节 类推的适用
第十八章 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
第一节 目的性扩张
第二节 目的性限缩
第三节 目的性扩张、目的性限缩与相关概念
第四节 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的适用
第十九章 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
第一节 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概述
第二节 依据习惯法填补漏洞与其他漏洞填补方法
第三节 依据习惯法填补法律漏洞的适用
第二十章 基于比较法的漏洞填补
第一节 基于比较法的漏洞填补概述
第二节 比较法方法与相关法律解释方法
第三节 依据比较法填补漏洞的适用
第二十一章 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
第一节 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概述
第二节 运用基本原则填补漏洞与相关概念
第三节 依据基本原则填补法律漏洞的适用
第四编 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二十二章 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及适用顺序
第一节 法律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 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顺序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法律解释学是201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利明。
得书感谢您对《法律解释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