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学

法律解释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法律解释的实际操作为指向,对法律解释的原理、方法和制度作出了系统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法律解释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实在的法律活动。

对法律解释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理论和操作两个有机联系的方面。理论方面的探讨以厘定概念为依归,它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何谓法律解释;操作方面的分析以指导行动为指向,它包括解释技术和解释制度两个层面,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操作法律解释,即了解其发生和存在的制度框架,探讨其实际操作的技术和规则——寻找把个案事实和法律构成正当连接的合理途径。

作者简介

作者张志铭,法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基础法学教研中心主任,法理教研室主任,法学院博工委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副编审,《法学研究》副主编,社科院法学所法理教研室主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主编等。

代表性著作:《法律解释操作分析》、《法理思考的印记》、《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合著)、《世界城市的法治化治理》(合著)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发表论文5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导言:现代法治视野下的法律解释

第一章 什么是法律解释:概念解析

第一节 法律解释定义

第二节 法律解释场合

第三节 法律解释主体和法律解释权

第四节 法律解释对象和法律解释目标

第二章 如何解释法律:操作原理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要素和言说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认知模式

第三节 寻求法律家的立场:法律确定性问题

第三章 探求一种关于法律解释操作方法的理论

第一节 “法律解释方法”释义

第二节 场合、主体和分析角度:司法裁判的正当性证明

第三节 研究范围的拓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和材料

第五节 研究意义:对质疑的反思

第四章 法律解释方法确立的路径

第一节 两种方式:经验考察和理性分析

第二节 逻辑理性的三种形态

第三节 本书思路:糅合经验考察和理性分析

第五章 法律解释论点的构建

第一节 法律解释论点的基本形态

第二节 不同形态法律解释论点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材料

第六章 法律解释论点的运用

第一节 解释论点运用的形态

第二节 解释论点优先性的一般模式

第三节 内含的基本价值

第四节 解释论点运用的失误

第七章 司法判决的结构和风格

第一节 司法判决的结构

第二节 司法判决的风格

第八章 解释权和解释体制:中国的实践和问题

第一节 规范和操作层面的描述

第二节 内含的基本观念

第三节 基本特点

第四节 1981年法律解释决议与宪法和基本法律的协调问题

第五节 立法解释确立的依据问题

第六节 实施者解释的两个问题

附录1:法律解释研究

附录2:司法判例制度构建的法理基础

附录3:欧洲人权法院判例法中的表达自由

附录4:从法律解释技术看“新的行政长官”的任期

附录5: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和行政法规关系等问题的意见

附录6:如何看待“公开合议庭不同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修订版后记

后记

法律解释学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志铭。

得书感谢您对《法律解释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法律与伦理(第4期) 电子书
本书市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是第四期。
法律与伦理(第5期) 电子书
本书市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是第五期。
法律与伦理(第6辑) 电子书
本书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是第六期。
融资租赁法律实务20讲 电子书
常见问题·交易难点·应对方案监管合规·诉讼风险·实务建议
法律史评论(总第13卷) 电子书
四川大学主办的法律史学研究集刊,集中了法律与历史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包括法律史研究论文、评论和法史学新作的书评。本册为第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