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

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社会学好书。西方著名思想家,带你从权利、真理、知识三个角度认知历史。

内容简介

《马克思·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科学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斯·韦伯,及其学说建立的历史过程。这本书还分析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过程,并为你展示中国社会科学界是如何在接受马克斯·韦伯及其学说的过程中,发生了“权力/真理/知识”复合体的变容。这是读懂当代社会科学、读懂当今中国本质的重要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李永晶,1974年出生于吉林省梅河口市,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教授。1999年4月至2008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及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学习,先后获得文学士、社会学硕士、社会学博士学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部分

绪论 马克斯·韦伯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

一 问题意识与研究课题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 研究构成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韦伯研究史与研究资料概述

一 中国韦伯研究史及其问题意识

二 国外韦伯研究翻译中的“韦伯形象”

三 中国韦伯研究的问题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与韦伯”问题与中国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

一 引言:重新理解中国社会科学

二 中国社会科学的性格与品格

三 “马克思与韦伯”问题研究史概观

四 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与韦伯”问题研究

五 结语:“马克思与韦伯”问题再考

[附论] 作为方法的“价值中立”: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语境中的韦伯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 引言:韦伯的“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

二 韦伯的政治哲学:施米特与施特劳斯的视角

三 中国韦伯研究中的韦伯“政治哲学”

四 结语:理解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附论1] 重新理解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附论2] 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

第四章 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

一 引言: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与官僚制研究

二 中国“政治成熟”话语的现状与陷阱

三 韦伯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成熟”的三重结构

四 韦伯视角下古典中国的政治特征

五 结语:政治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

第二部分 比较的视点:马克斯·韦伯在日本

第五章 日本的韦伯研究与日本社会科学的建构

一 引言:韦伯研究与战后日本的社会科学

二 战前日本的韦伯研究:韦伯、马克思与社会科学

三 战后日本韦伯研究(前期):“韦伯与马克思”问题与现代化理论

四 战后日本的韦伯研究(后期):现代化之后的社会科学

五 结语:思考社会科学的存在样式

第六章 知性的诚实:日本韦伯论争与日本的社会科学

一 引言:日本韦伯论争与学者“知性的诚实”

二 日本韦伯论争的经纬与主要当事者

三 日本韦伯论争中关于《伦理》论文的主要观点

四 日本韦伯论争与“知性的诚实”的结构

五 结语:日本韦伯论争与社会科学的根本性格

第三部分 比较的视点:马克斯·韦伯在俄国

第七章 苏联解体的科学分析:韦伯“俄国革命论”的视角

一 问题:何谓“苏联解体”?

二 韦伯的“俄国革命论”:预言未来

三 俄国历史的必由路径:官僚制、民主制与人性

四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的视点

五 结语:韦伯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距离

结论 马克斯·韦伯体验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

一 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问题的结构

二 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的性格与品格

三 再论中国学者的韦伯体验意义

附录 知识社会学方法论

附录 韦伯研究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是201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永晶。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人文科学的历史与现状、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家等。
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 电子书
本书为“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中精选出的论文集。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 电子书
国内首部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专论。
进化社会科学导论(第2辑) 电子书
中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介绍进化社会科学的著作。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电子书
本书希望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提供一种较为系统的讨论。在本书看来,尽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差异,但都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们所包含的认识过程存在相似性,可从中重建一个共同的基本认识过程。这一基本认识过程包含诸多前后相继的环节,而不同认识环节有不同的方法。本书探讨不同认识环节中各种方法的特点、价值与局限,以期较为全面地理解人文社会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