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的源与流:人民法学文存

中国法的源与流:人民法学文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中国法的源与流:人民法学文存》是一部中国法律史的基础性理论著作,是作者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源”与“流”长达三十余年研究的结晶。在“源”的方面,作者运用古文字、历史文献,传说史料三结合的方法,深入地探讨中国法的起源这个僻冷的课题;在“流”的方面,作者则从法律实践活动的总体精神和宏观样式两个侧面,生动地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历史发展的概貌。全书涉及中国数千年法律文化的具有典型性意义的课题。作者认为,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伦理主义精神和混合法,它们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有效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混合法即成文法与判例制度的结合,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的结合。这种法律样式对我国今天的法律制度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武树臣,男,1949年10月29日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1992年至1997年任系副主任。1997年调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并继续招收指导中国法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4月调至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法律事务部任部长。代表性著作:《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合作)、《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中国传统法文化》(日本九州大学出版会2003年9月)、《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主编)、《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1月)等。代表性论文:《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走出法系——论世界主要法律样式》、《中国法律文化探索》、《裁判自律引论》等。

 

章节目录

前言
上编  中国法的起源:寻找最初的独角兽
第一章  寻找最初的独角兽——对“廌”的法文化考察
一  廌的名称、形象、身份和它所处的时代
二  廌与蚩尤、五兵、五刑
三  廌与玉琮、战神、廌(礼)
四  廌与刑、辛、文身
五  廌与旄舞、战鼓、律
六  廌与皋陶、弓矢、廌
七  廌与饕餮、蓐收、爽鸠
八  廌与夔、西王母
九  廌与象刑、笔
十  廌与神明裁判、法冠
十一  结语
第二章  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征
一  中国法起源的总体描述
二  中国法起源时代法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  东西方法文化起源之比较
第三章  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一  中国成文法的概念及夏、商、西周的立法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变革与成文法的诞生
三  中国成文法的确立
中编  中国法的成熟进程:思想与文化的表达
第四章  “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
一  “直”与“隐”的文字本义
二  “直文化”与“隐文化”的原始起点
三  三代文明与“隐文化”的繁荣
四  春秋时代地域文化中的“隐文化”和“直文化”
五  战国时代“直文化”与“隐文化”的交锋
六  封建时代“直文化”与“隐文化”的融合
七  对“直文化”与“隐文化”的历史评价
第五章  从“箕子明夷”到“听其有矢”——对《周易》“明夷”的法文化解读
一  “明夷”考
二  “明夷”与东夷文明
三  弓矢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四  弓矢在诉讼中的证据意义
五  “明夷”与“不富以其邻”、“迷逋复归”的原则是一致的
六  箕子或以“明夷”古训力谏纣王
七  “箕子明夷”与西周金文“瀵”字的出现:从神判法到人判法
八 “箕子明夷”对西周初期立法和后世司法的影响
第六章  孔子与铸刑鼎
一  关于公布成文法问题
二  从晋刑鼎的内容看孔子反对晋刑鼎的理由
三  从孔子对铸刑鼎事件的态度看他的政治立场
第七章  从“判例法”时代到“成文法”时代——对春秋法制改革的再探索
一  西周的法是贵族性的“判例法”
二  郑、晋公布的法律是新式法典
三  春秋法制改革的历史评价
第八章  秦“改法为律”原因考
一  关于秦“改法为律”及其与商鞅的关系
二  秦“改法为律”的一般原因
三  秦“改法为律”的特殊原因
四  结语:秦律留给后世的遗产
第九章  地域文化与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一  先秦地域文化的形成
二  鲁国文化与儒家(孔、孟)的法律思想
三  晋国文化与法家(商、韩)的法律思想
四  齐国文化与齐学(管、苟)的法律思想
五  结语
第十章  齐鲁法文化与中华法系的精神原点
一  齐鲁法文化的定义
二  齐鲁法文化的古老精神渊源
三  齐鲁法文化的思想轨迹
四  齐鲁法文化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本形象
第十一章  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华法系
一  儒家法律传统界说
二  儒家法律传统的思想渊源
三  儒家法律传统的理论构成
四  儒家法律传统的学术流变
五  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横的法”与“纵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终结
一  交易·盟约·诉讼:家族本位下的横向法律
二  从“神·礼”到“仁·法”:家族制度的衰落与个体意识的萌芽
三  “国家”与“公民”结盟:国家本位对家族本位的清算
四  “皆有法式”:国家本位下的纵向法律
五  结语
下编  中国法的演进规律与展望:在创新中返回历史
第十三章  政体、法体之变与法的演进——对中国古代法律“法家化”、“儒家化”的法文化考察
一  西周春秋时代的政体与法体:“世卿世禄”的贵族政体与“议事以制”的“判例法”
二  古代法律传统的理论诠释:孑L孟(鲁儒)的“为国以礼”和“贵族精神”
三  战国秦代的集权政体和“成文法”:商韩(晋秦法家)的“以法治国”和“劲士精神”
四  先秦儒学的第一次蜕变:荀子(齐儒)的“隆礼重法”和“大儒风范”
五  西汉至隋唐的“儒法合流”、“礼法互补”、“人法兼用”与中国
古 代法律的自我完善
第十四章  移植与播种——个人本位法律观在中国的命运
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价值观
二  清末修律:个人本位意识的萌动
三  中华民国:国家社会主义理论
四  “以人为本”与当今法律文化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
一  世界法律样式的三个类型
二  中国古代的法律样式
第十六章  中国“混合法”与世界法系
一  “混合法”的四个基本特征
二  “混合法”的历史成因
三  “混合法”的现代历程和发展方向
四  中国“混合法”在世界法系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法的源与流:人民法学文存是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武树臣。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法的源与流:人民法学文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环境法学评论(第12卷) 电子书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承办刊物,本册是第12卷。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四辑):英国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集刊《法律文化研究》的第十四辑,以英国法律文化为专题。
北外法学(2020年第1期/总第3期) 电子书
本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刑事法研究”“司法改革与司法裁判研究”“国际法与域外法研究”“行政法与社会法研究”,收录了文章《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法律规制研究》《航天保险合同条款研究》等。
实证法学研究(第一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一期。
实证法学研究(第二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