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积极老龄化”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积极老龄化”的经验及启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日本“积极老龄化”这一举措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多国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如何避免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因素,发挥长寿化的积极因素,即积极应对老龄化,是每一个老龄化国家以及正走向老龄化的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本报告聚焦日本的“积极老龄化”政策与措施,从社会福利制度、地域综合照料体系、智慧养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年友好社会、老年人社会参与、终身学习型社会等方面总结和归纳了日本实施“积极老龄化”的一些经验,并对中国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提出了诸多合理化建议。

作者简介

作者胡澎,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社会、近现代日本女性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摘要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积极老龄化”新理念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

一 “积极老龄化”概念的产生与内涵

二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 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

(二)对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影响

(三)导致地方社会活力不足、经济不振

(四)影响企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四 日本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老年友好型健康支持体系的建设

一 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与特点

(一)从“国民皆保险”到“老年医疗免费”的终结

(二)高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三)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

二 护理保险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一)护理保险制度的财源与申请流程

(二)护理保险制度的使用情况与意义

(三)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四)护理保险服务的多样化类型

三 日本“医养结合”的实践与发展

(一)“地域综合照料体系”的构建

(二)大都市“医养结合”的案例:东京都新宿区

(三)小地方“医养结合”的案例:鸟取县日南町

(四)日本“医养结合”的特点

第三章 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活动

一 在全社会营造“积极老龄化”的氛围

二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再就业

(一)审时度势、循序渐进出台和修改法律和政策,促进老年人就业

(二)发挥就业中介机构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

(三)对雇用老年人的用人单位予以奖励

三 让老年人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

四 发展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第四章 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多元保障

一 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一)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案例:秋田项目

(三)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特点

二 “智慧养老”社会的建设

(一)“智慧养老”社会的发展

(二)“智慧养老”的相关实践

三 日本老年人的贫困与孤立现状及应对

(一)日本老年人贫困现状及原因

(二)老年人的孤独与孤立问题

(三)应对老年贫困与孤独的措施

第五章 日本“积极老龄化”的举措对中国的启示

一 在全社会普及“积极的老龄观”

二 对“积极老龄化”进行制度设计和路径探索

三 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 开展家庭照护支持行动

五 关注老年人的孤独与孤立,加强社会共助

六 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七 推进智慧养老战略与老龄化政策的融合

八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九 促进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

十 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日本“积极老龄化”的经验及启示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澎。

得书感谢您对《日本“积极老龄化”的经验及启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老年人社会隔离与健康老龄化 电子书
本书提出的老年人社会隔离治理策略,为深刻认识中国老年人社会隔离现状,防止老年社会隔离,以及从社会关系视角促进老年健康提供了理论借鉴。
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 电子书
用文字记录风景,用风景诠释日本。
陌生日本的一瞥 电子书
日本版《聊斋异志》,完美呈现十九世纪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
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 电子书
朱舜水、松尾芭蕉、小林一茶、杉田玄白、吉田松阴、福泽谕吉、冈仓天心……一个个日本文化英杰跃然纸上。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自河南省的调查分析报告 电子书
本书充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以及课题组所开展的城乡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数据,借助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发展的现状、特征、趋势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基础,还具体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省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依据人类需要理论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框架和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