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阐释了日本对华观及其行动选择之间的互动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实证主义与比较史学的方法,参考国际政治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以中国近代国民国家构建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客体参照系,以大量的日文原始资料为基础进行纵向流程性与横向专题性相结合的研究,主要探讨日本对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必要性、转型道路、转型动力及转型效果等问题的认识,展示了该时期日本对华观的基本内容、发展脉络与重要特征,揭示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深层动因与思想根源。

作者简介

作者王美平,1980年12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人,史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长期留学访问。2010年就职于天津大学。2017年3月因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概念界定与用语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列强瓜分时期日本的对华认知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

一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观的转换

二 战争报道与民众对华观的逆转

三 对中国病症的分析与蔑华观的固化

四 蔑视型对华观的升级及其影响

第二节 列强瓜分下的“中国亡国观”

一 “中国分割论”

二 “中国保全论”

三 “列强共管论”

第三节 日本的戊戌变法观与对外战略选择

一 对戊戌变法的关切与真实意图

二 对清廷变动的预判与态度分化

三 戊戌政变之多重镜像及其反射效应

四 戊戌变法对日本对外战略的影响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与“支那已死观”

一 日本政府的“乌合之众”说与出兵决策

二 日本舆论从“隔岸观火”到“煽动战争”

三 战争过程中所见的“变化”与“因循”

四 庚子事变对日本对华观与对外战略的影响

第二章 清末新政时期日本的对华认知

第一节 新政与“黄金十年”

一 以日本为蓝图的清末新政

二 “东亚盟主”的实现契机

三 中国留日学生的遭遇

第二节 日本政府对前期清末新政的认知

一 对清末新政方针与筹备的观察

二 对主要改革举措的认知

三 “迁延逶迤”的清末新政观

第三节 日本对中国东北局势的认识与对俄开战

一 “对俄强硬论”与“中国保全论”

二 “满韩交换论”与“满韩双占论”

三 “全面开战论”与武力争夺东北

四 无视清政府,拒绝“中日同盟”

第四节 日本政府对载泽使团访日考政之观察与应对

一 五大臣出洋考政决策中的日本因素

二 五大臣出洋考察政策出台后日本的反应

三 日本政府对载泽使团的招待

四 日本“殷勤”招待背后的利益诉求

五 余论

第五节 日本对后期清末新政的认识与对外战略

一 日本对后期清末新政的认知

二 山县的对华认知与日俄协商

三 田中的对华认知与攻势国防

第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认知

第一节 日本政府的“政体之争”与初期对策

一 陆军长老的满洲主义“援清论”

二 参谋本部的强权主义“分裂论”

三 政友会的机会主义“双援论”

四 立宪国民党的利权主义“援革论”

第二节 “南北议和”后的“革命性质”之争

一 “中国非国论”与“清朝自灭论”

二 “封建王朝更替说”

三 “民族民主革命说”

第三节 “中国分割论”及其影响

一 “中国分裂论”

二 “美联邦制论”

三 “携欧侵华论”

第四节 “中国保全论”及其实质

一 “中国统一论”

二 “中央集权论”

三 “中日提携论”

四 “中国保全论”的实质

第四章 五四运动时期日本的对华认知

第一节 围绕“二十一条”的认知

一 大隈重信的对华认知

二 政党的“批表不批里”

三 陆军的“一气呵成论”

四 对袁世凯的认识及倒袁运动

第二节 “日支亲善”的政治欺骗

一 “日支亲善”口号的提出

二 围绕“日支亲善”的分歧

三 “日支亲善”的强化

四 “日支亲善”的实况

第三节 “大亚细亚主义”的民间呼应

一 “大亚细亚主义”的高涨

二 大亚细亚主义的类型

三 小寺谦吉的对华认知

四 小寺谦吉的对华主张

第四节 日本有关五四运动的认知

一 日本政界的煽动说

二 知识分子的否定论

三 吉野作造的肯定论

四 煽动说的发展蔓延

第五章 国民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认知

第一节 北伐前关于中国的“独统观”

一 “中国统一无望论”

二 “中国远期统一论”

三 “中国非国论”

第二节 四一二政变前日本政府对国民革命的观察与反应

一 北伐前日本对中国国民党内部生态的观察

二 从广州到武汉:“民族革命说”与“不干涉”方针的维持

三 从武汉到赣闽:“赤化危机逼近论”与“不干涉”方针的动摇

四 从收回英租界到挥师宁沪:“固守在华权益观”与出兵上海

五 南京事件后:“赤化灾难降临说”与“逼蒋反共”政策

第三节 四一二政变后田中义一内阁对国民革命的观察与应对

一 政友会的一次北伐观与民政党内阁的倒台

二 对宁汉对峙下北伐时局的认知与第一次出兵山东

第四节 东方会议上的对华时局观与对华政策

一 《支那政况概观》中所见的中国时局观

二 东方会议上有关中国时局的讨论

三 《对支政策纲领》的出台及其分析

第五节 从“满蒙特殊权益论”到“满蒙领有论”

一 “满蒙放弃论”

二 “满蒙相对论”

三 “满蒙领有论”

四 皇姑屯事件

第六章 结论

一 近代日本强权观念支配下的对华观

二 近代日本对华认知的主体及其决策方式

三 近代日本对华认知的演进与博弈

四 近代日本对华认知的规律与特点

五 从日本的对华观反思中国

参考文献

一 主要档案资料

二 日文报刊原档

三 日文书籍

四 日文论文

五 中文著作及学位论文

六 中文期刊论文

七 英文资料

后记

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美平。

得书感谢您对《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 电子书
本书从历史和思想史演变的角度,考察了从西周之初到两汉时期诗歌功能的演变轨迹,以及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生成的过程,揭示了在这一时期诗歌功能、诗学观念与政治史、思想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中国文化在日本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和价值,以传播和影响为基本脉络,在日本汉学、中国学的学术视野中,将比较文化研究和变异学作为基本方法和理论,以人员交往和书籍传播作为基础,分别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和材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根植于日本的点滴进行活泼而生动的解读和分析,对于理解当下世界种种文化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电子书
美国知名史学专家柯博文从局外视角,剖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对古巴和南非两个国家的游记。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游历古巴哈瓦那、圣地亚哥、关塔那摩、特立尼达、西恩福戈斯等地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探访海明威故居,卡斯特罗墓地和格瓦拉纪念馆等特色景点。在前往南非的旅途中,作者以日记的笔法,记录了转机时参观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的经历,以及抵达南非后,参观克鲁格国家公园、约翰内斯堡、索韦托、种族隔离博物馆、宪法山、布隆方丹、开普敦、好望角、德班等地的所见所闻。作者在出
大清内务府:从帝王的家奴到鹰犬 电子书
一本书读懂真正影响帝王行为的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