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发展逻辑与进路

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发展逻辑与进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在总结社会治理发展经验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思考。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发展事件,它深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持续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经过启动期(1978—1991)、发展期(1992—2011)和深化期(2012年至今)的层层推进而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反映了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认知的逐步深化,也揭示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强化制度力量和组织优势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作者简介

作者吴超,上海松江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美国丹佛大学公派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史、城市发展史、思想文化史等。现已出版专著五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十余项。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阳光学者”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等荣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向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认知飞跃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原则调整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方向定位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目标确立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启动期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政策调适(1978一1991)

第一节 社会风险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根本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统一战线及其社会治理成效

第三节 城市街居制与时俱进的立法过程

第四节 农村社会治理转型与村民委员会的创设

第三章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结构转型

第一节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社会重塑效应

第二节 社会独立主体的生成逻辑与发展需求

第三节 多元主体共治萌起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

第四节 党作为元决策主体和思想主体的能力建设

第四章 改革开放发展期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格局发展(1992一201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内涵与实现路径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依据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与检验准则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科学理论与发展思想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体系创新与理想成形

第五章 改革开放深化期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2012年至今)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对城市社会治理转型的新影响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的新动向

第三节 社区制嬗递及其推进基层治理的创新意蕴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及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发展逻辑与进路是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超。

得书感谢您对《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发展逻辑与进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金融治理与金融伦理 电子书
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只有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治理体系,同时以伦理的思维去开展金融治理,才能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本书以“治理与伦理”为视角,介绍了金融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内容包括金融企业制度、金融供给、金融市场约束、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危机、金融安全、金融监管。本书适合作为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广安实践 电子书
本书共六章,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模式;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和创新集体经济,推动广安精准脱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广农村普惠金融,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数据”助力广安脱贫攻坚。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合作制的变迁与重构 电子书
本书提出,重建社区,发展多功能合作组织是合作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路径。
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进入新世纪后,一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上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球政治经济事务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二是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实践中,金砖国家依托二十国集团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应急储备机制作为对现有国际金融机制的补充,对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网络经济与经济治理 电子书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包括: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12位中外部长级官员的主旨发言、23位中外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导人的发言和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