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清晰展现了朱光潜美学的“多元理论有机融合”的基本特征。
内容简介
本书在朱光潜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朱光潜美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及美学的关系、朱光潜美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这三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主要内容有:朱光潜美学与中国儒道传统、与中国晚明文学传统以及与近代王国维美学的关系;朱光潜美学与西方近代审美心理学、与康德哲学美学以及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关系;朱光潜美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做出的贡献,包括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学大讨论”中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统一”和实践论美学观点;晚年致力于人道主义、人性论、“共同美”的美学探索。
作者简介
作者曹谦,男,1971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博士后,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学理论史研究。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资助项目《后期(1949年后)朱光潜美学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多维美学思潮对话中的朱光潜美学研究》(12YS002)等,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探索与争鸣》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论文《1937年前后左翼对朱光潜的批判》,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201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序
第一章 朱光潜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朱光潜美学中的儒道关系新论
一、“人生艺术化”的理想
二、朱光潜的儒家精神
三、被儒家化的陶渊明
四、短暂的道家回归与更强烈的忧患意识
五、朱光潜的“儒道互补”与“外道内儒”
结论
第二节 朱光潜的京派文艺观与晚明文学趣味
一、趣味文学观与“人生艺术化”
二、京派文学趣味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
三、京派的文学趣味与晚明“性灵”文学的互文性
四、京派与晚明公安竟陵派联系与区别的发生学探究
附录: 冲淡平和的静穆之美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的王国维身影
一、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历史地位的评价
二、青年朱光潜走上美学之路与王国维美学之关系
三、朱光潜《诗论》对王国维美学的批判性接受
四、朱光潜在文艺批评、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多方面受到王国维的启发
余论
第二章 朱光潜美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及美学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美学与朱光潜前期美学体系之创构
一、朱光潜美学属于审美心理学
二、“悲哀的秀美”
三、“崇高”的“命运感”
四、“美感心理生成链条”
五、“心理距离”
六、“直觉说”
第二节 康德对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基础性影响
一、朱光潜早期美学的西方理论根基是康德美学的非功利学说
二、朱光潜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来自康德美学思想
三、朱光潜对康德非功利——形式主义美学的质疑
四、朱光潜对康德美学的误读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的“存在”意味
一、朱光潜早期美学发生之动因探析
二、从海德格尔存在论看朱光潜早期美学之发生
三、殊途同归:朱光潜后期美学的“实践”观点与海德格尔存在论之比较
余论
第三章 朱光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一节 朱光潜后期美学体系诞生在“美学大讨论”中
一、美的本质争论与朱光潜新美学体系形成
二、朱光潜新美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支柱
第二节 对朱光潜新美学体系之评价
一、朱光潜新美学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二、朱光潜新美学与前期美学的内在联系
三、朱光潜新美学提出一系列符合艺术规律的重要命题
四、朱光潜新美学的内在矛盾
五、朱光潜与其他派别观点之美学价值评估
附录:美学大讨论“异数”现象探因
一、美学大讨论与“双百”方针
二、美学大讨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三、党中央对美学大讨论进程干预较少
四、朱光潜在美学大论中的独特作用
五、美学大讨论中的人事问题
第三节 朱光潜晚年美学的思想史价值
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立论基础
二、高扬“人”的主体性,确立人道主义的美学内核
三、在新语境下回归审美心理学
四、“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倡经验主义的美学研究
结论
第四节 朱光潜与“形象思维”
一、朱光潜的形象思维论
二、“形象思维”终成一个过渡型概念
三、“形象思维”再考察
四、“形象思维”走向终结的历史原因
第四章 结语:朱光潜美学基本形态及其三大思想来源
第一节 朱光潜美学发生之中国古典文化根基
第二节 朱光潜前期美学体系之西学面貌
第三节 朱光潜后期美学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余论 朱光潜美学的多元融合之路及其对当代中国美学方向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朱光潜美学是2018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曹谦。
得书感谢您对《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朱光潜美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