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呈现出一种历史眼光,对一些媒介现象、事件、征候、个案的探究呈现出一种微观研究的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分析细腻,可读性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在现代性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深入思考了电子书写、博客写作、文学阅读、书信短信、红色经典、百家讲坛等问题。把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置于近三十年的时间维度上,考察其演变轨迹、分析其前因后果、思考其利弊得失。

作者简介

作者赵勇,山西晋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兼写随笔、时评、散文等,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报刊的专栏作家,在国内多家报纸及刊物发表此类作品数百篇。散文《一个人的阅读史》曾获汾酒杯《山西文学》2008年度优秀作品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第一章 媒介文化概说

一 何谓媒介文化

1.大众媒介

2.媒介文化

二 文化变迁的基本维度

1.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

2.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

第二章 数码时代的写与读

一 电子书写与文章的变迁

1.笔耕墨种:手稿的痕迹与光晕

2.作家换笔:快感写作与线性思维的瓦解

3.学人上网:信息崇拜与通胀写作

二 博客写作与展示价值

1.本雅明的启示

2.展示什么,如何展示

3.展示价值与商业价值

三 新媒介的冲击与文学阅读的式微

1.文学阅读:由盛而衰的种种征候

2.新媒介:影响文学阅读的诸形式

3.游离与守护:媒介文化之间的冲突

第三章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之后

一 书信的终结与短信的蔓延

1.书信与短信的存在状态

2.时空距离与书信经验

3.时空压缩与短信体验

4.不能承受的短信之轻

二 个案分析:数字化时代的爱情

1.李蓝之恋:始于电话终于情书

2.电话与性:一种新型的同构关系

3.情书之谜:身体的在场与缺席

三 在搞笑短信的背后

1.搞笑短信的前文本

2.搞笑短信与狂欢无关

3.搞笑短信与媒介娱乐主义

第四章 反思“红色经典”

一 谁在守护“红色经典”

1.《通知》出台的现实语境

2.商业观众、革命群众与政治无意识

3.作为合作者的民间

二 个案分析:“红色经典剧”改编的困境

1.样板戏《沙家浜》:政治审美化的产物

2.电视剧《沙家浜》:在可改编与不可改编之间

三 当“红色经典”遭遇恶搞

1.从娱乐到政治:媒介事件的来龙去脉

2.《闪闪的红星》:无法成为经典的若干理由

3.祛魅与返魅:“红色经典”作为一笔交易

4.恶搞:青年亚文化的游击战

第五章 质疑《百家讲坛》

一 《百家讲坛》的流播小史与变脸方术

1.《百家讲坛》“前世”考:学术电视为何难以为继

2.《百家讲坛》“今生”论:电视娱乐为何如日中天

二 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

1.学者上电视的文化语境

2.学问型学者走向前台

3.萨特与媒体关系再思考

4.知识分子缺席电视的原因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是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赵勇。

得书感谢您对《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电子书
本书全面、深入地展现了陈先达先生对于文化及文化自信问题的探讨。
族群文化与乡村建设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典型的民族社会学著作,以南方少数民族乡村为例,探讨了村民自治制度下我国乡村村民的宗族意识、乡村社会基层权力结构、乡村精英的心态与行为、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电视传播和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迁的影响,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状况、搞好当地农村的建设和治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电子书
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
传统与超越:中国当代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电子书
深入探讨中国的家庭及家庭政策如何在超越传统局限性的同时注重传统的延续性。
影像中的法律文化 电子书
本书透过中外经典影片,对其所折射出的艺术、法律文化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